手机版

香港小型茶寮春秋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0-01-31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从二厘馆到三元楼

十九世纪初,香港小型的寮因应市场需求纷纷设立,供应一般下层人士食用点心和简单饭菜。因一盅茶收二厘钱,故有二厘馆之称。其实,二厘馆就是今日茶餐厅的前身。

一八四六年,来自广州的餐商在上环皇后大道中开设了第一间茶楼三元楼。《香港百年史》记载:包点、烧麦、粉面饭样样俱全……虾饺、干蒸等各类点心象小孩的拳头一样大,咬开来啖啖是肉,售价方面,每碟二件,卖八厘钱。

内地名派大师登陆香港

从一九○○年到一九四二年,香港饮食业得到稳步发展,广府大厨也在这个时期纷纷南下开店献技,大大丰富提高了香港菜式的品种与水准。例如以红烧大网鲍片著称的南园酒家、以制作裙翅而出名的大三元酒家以及以精巧点心闻名南国的广州西关茶香室、茶靓点香的陆羽居茶室等等均纷纷来港开设分店大展拳脚,令到香港的酒楼档次空前提高。

到了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随着大陆政局的改变,数十万来自东南沿海以及内地的商人及各界人士涌到香港,开外省菜式先河者,应以川、湘、扈、京为主。新宁招待所成立了川菜馆,馆中名厨多达十几个。其它如香港第一家京菜馆燕云楼,湘菜馆九如,上海菜馆四时新、德兴馆、雪园、老振兴、老上海、三六九等也相继在四、五十年代开业。

太平盛世构筑美食天堂

从六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中的30年,是香港开埠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太平盛世,消费主义和及时行乐是这个时期的主导生活方式,到八十年代中,全港大小食肆已经发展到8,000家,全港500多万人口,在外就餐人数就有100多万,在外就餐人数占总人数的1/5,该比例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香港回归后,饮食业除了继续将过往之优势发扬光大外,还大大丰富了极具民族风味的中华各民族的珍馐佳肴。目前,除西藏外,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在香港设立了各具特色的餐馆,吸纳了包括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彝族等20多个民族风味美食。使口刁的香港食客多了大快朵颐的选择。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