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茶艺馆。
茶馆文化、茶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点,历史发展使它们虽有各自的特性和各自的形式,仅继承和发展、源和流是它们的本质。
我国茶馆在宋时就开始讲究文化装饰和优美环境,这是为了吸引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同时也可以提高茶馆的品位,(古杭梦游录)中就有此类记载,又如明代在上海豫园开设的"也是轩"就是以高雅、陈设珍贵书画和精美家具、茶具而闻名。清乾隆末年在江宁开设的"鸿福园"、"春和园"也属这样的档次。像今天上海的来园茶艺馆、汪信记茶艺馆在文化氛围、在陈设布置上并不是独创,古代茶馆已有先例,不过现代的上海更添上一层现代文化特色了,这是以前所办不到的。
1993年1月(解放日报)有篇关于茶艺馆的有关报道,其中分析说,有两种走向,一是强调文化高品位,雅上加雅;一是走大众化路线,卖茶之外兼有茶点餐饮,而茶艺特色不重。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情形出现不奇怪,在宋至清时的茶馆就有雅俗之分,高、低档之别,因招揽的对象有所不同,但都属于茶馆这个范畴之内。从历史上看,宋到清这~时期,茶馆已分别引人说唱艺术和茶点餐饮。清中叶后说唱艺术成了茶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识名流、欣赏艺术遂成为茶馆连接社会大众的中介体。当时江宁的茶馆佐以茶点、酱干、饺儿等多种,扬州富春茶社更是以茶、点、菜、花四绝盛名。因此,技艺弹唱和茶点进入茶馆,使茶客多一种情趣和享受,同时也是茶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表现。这种需求表现,也是茶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容的。今天的茶艺馆所服务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可以从茶馆文化中找到它们的血缘关系,都是在茶馆的文化土壤中融合现代生活特点而衍演的。
我们从总体上,从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认为:从茶馆到茶艺馆是一种演进,也是一种发展。但又如何看待目前存在的现象,即老式茶馆与茶艺馆并存,特别是小城镇。我们认为,这是在发展变化中必须出现的现象,特别我国地域广阔,情况纷杂多样,主要是人们的需要不完全一致。也不能说在某些方面有些差别而说茶馆和茶艺馆是甲和乙完全不一样的种类。有的茶艺馆价格并不贵,如杭州、西安有的茶艺馆,有些地方也不一样称茶艺馆,如广州大部分称茶室,西安称茶坊等等,但其形式和服务内容与茶艺馆大致一样。在装饰上有考究的,也有一般的,这也不奇怪,我国古代就有高档和低档茶馆之分。又如老舍茶馆在北京开得红红火火,但在深圳则门庭冷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与民族文化氛围的依托欠缺有关。说到这里不得不也议论一下,去茶馆也好,茶艺馆也好,目的是什么?
我在《从茶馆到茶艺馆》一文中较详细讲了茶馆和茶艺馆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求而出现的。现阶段去茶艺馆与菜馆的目的是否有了新的不同变化?我们认为,去茶馆不纯粹是消闲,去茶艺馆也不都是有目的的,同样不排斥消闲。中国现阶段,人们去茶艺馆并不是不能承受,也并不都是以中青年为主。有位弘陆艺先生在〈新民晚报〉上说得好:"茶馆之所以对一般民众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是人们身心休息解渴之处,也是民间知识交流的客观载体。人们能在茶馆里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享受,所谓茶艺馆的来历也在其中了。"茶艺馆是应用新的文化意识,结合旧的茶文化而呈现的。
《杭州日报》有《茶艺馆》一文,称杭州出现的茶艺馆是一小片城市里的绿洲。作者认为,杭州茶艺馆的兴起,表明人们在亟欲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丢失的传统正在重新被重视,被找回。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人是喜新不厌旧的。我们引用上述文字,便以说明,茶馆和茶艺馆都是在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中体现其功能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功能和呈现形式也在逐渐丰富和发展。没有茶馆也不会有茶艺馆,没有茶馆的技艺文化之源,也就没有茶艺馆今天所展现的文化艺术之流。
"从茶馆到茶艺馆是一种演进",我还是这样认为。任何事物的演过总是逐渐形成的,并且还需经历一个相当过程。从我国茶馆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如此,唐人也未想到清末的茶馆的景象会如此这般,和当时茶馆比有了较明显的差别了,但毕竟还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意蕴的茶馆。目前供人闲聊喝茶歇脚的茶馆仍如散星地存在,这是必然的过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满足这个要求,那停留在低层次上的茶馆也不适应了。中国的茶艺馆,中国的人民大众都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的思想性格,恐怕很难同国外情况作类比的,即使比也是很难贴切的,国情、民情有别。
当然是否是演进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讨论研究也千万不可忽视时间和历史作最后的结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