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个角度来说,茶叶似乎天然地塑造出了中国人的特质——清高,孤傲,不依于世。这种特质,符合了中国文化中对知识分子及文人雅士的界定和理解,但却也使得大部分知识分子多半沉溺于自己小情小调的小世界里,鲜有参与社会公共议题。中国社会公共空间及市民社会一直未能形成,若是说大了,或许能将原因归咎于茶叶带来的民族心理,而关于中国历史的走向结因,从茶叶中,也可读出一二。
通过茶叶来窥视社会,周重林、太俊林不是第一个。关于茶叶的著作,更多的是如林满红的《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一样,仅仅将其作为牵系经济命脉的作物而谈及的。当然,茶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作物,必然是谈及中国历史时避之不过的一个方面。然而这样的论述,还是将视野局限在经济历史一隅,而像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在《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一书中,将茶叶与文明和暴虐、交流和入侵结合起来,便更具备了整体观和历史感,《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一书,有如前者,却比前者更为厚重。
从一片茶叶中透视出整个中华帝国在近代的衰亡之路,再从茶叶兴衰之中读解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周重林对茶叶的野心早已突破了其对经济史的把控,继而让自己的解读领域从茶叶上延展开来。传统的文史写作让历史更具可读性,翔实数据试图还原历史真实,厚重史料让历史得以传承延续。这种突破了说教的史学观,为传统“侵略—反侵略”的中国史重新造型,将曾经被人们误读的重大历史事件开辟了另样的解释——可是,谁又能说,周重林的“新说”不是事实呢?历史的诡谲,在于时间之外的多重释义,而每一层的释义,却可能是历史亲历者难以向后人解说的现场。中国人习惯于用马克思的革命范式来看待自身,殊不知这一维度可能带来历史谬误,而真正的主角,却被人们刻意或无意地藏匿在时间背后,让历史对人类的启迪性变得更为微乎。就如我们说,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今日的启示,若不可把兴衰之因厘清,便不可真正明白如今的中国。
而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茶叶战争》不像其他历史著作一样仅仅是以史论史,它将视野拓展到了如今社会。何为普洱茶热销,为何作为茶叶大国的中国却无一个世界性茶叶品牌,为何茶叶已成为一个关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等等——我相信,周重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是在写作此书期间,它更体现了作者对茶及茶所带来和决定的天朝命运的关注。任何历史研究,必然要放在今日语境下进行考察,方可显现出其生命力和存在感。从来对茶叶的解读,局限在其在经济历史领域内的考察,而难以与现今社会发生更深层的互动,幸而《茶叶战争》在论述历史的同时,落脚点始终不曾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不仅是历史源流中的浪花一朵,它从百年前起到如今,依然在经济社会中制约、确认和决定的作用,而读史之意义,在此方才得到体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