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家中都备有喝茶的茶盅(俗称把盅),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一个样式一个花色,细细观赏每一个茶盅皆是以山水花草为釉彩的。回族的熬茶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熬。熬茶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
喝熬茶时,要特别注意在熬好的茶里适量放一些盐。因为茶的味道是香的,而盐恰恰起到了调味的作用,加入盐,方觉够味,正所谓“茶没盐,水一般。”有的人家还在茶里加入荆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茶香更浓。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们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在翻阅古茶书得知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着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而饮。
按照唐朝诗人皮日休《煮茶》诗中的说法,这种饮茶的方法可上溯到公元前200多年的周朝时期。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可谓尊古而行。
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精粹,它真正体现了回族茶文化的内涵,将其茶艺和茶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饮茶的器皿俗称“三炮台”,回族人家中皆有茶碗、茶盖、拖船“三件头”为一套的茶具,其造型古朴大方,精巧雅致,设计合理,使用价值高,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四大名瓷最受欢迎。
“三炮台”起源于晋代,唐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回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喜爱上了这种古香古色的饮茶器皿,最终成为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回族人家均喜爱飞红点翠、粉美绝伦的粉瓷和晶莹如玉、凝重端庄的色彩釉瓷,并且视金边红珊瑚、紫福寿为珍品。喝盖碗茶最能体现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修养,喝茶注重姿势,一手抓住拖船端起,送至眼前;另一手用盖子“刮”几下,无需用气吹去飘在上面的茶叶,符合《圣训》中“进食时不要向食物吹气”的道理,然后把盖子盖得稍倾斜,将冲泡好的色、香、味俱佳的盖碗茶送到嘴唇,再细细呷饮,啜一口满口沁香,顿时沁入肺腑。喝茶时不能端起盖碗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盅吹气吮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还要时不时地“刮”一下茶叶,这样还可以观赏到碗中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形状,故而美称为“刮碗子”。
喝盖碗茶一般不把茶底水喝净,要留一点,这样便于保留茶香,也好继续添水。品尝盖碗茶的好处,除了享受茶叶的冲泡艺术之外,还能保持碗中茶水的温度和茶汤的色、香、味,又可以通过打开茶盖观察到茶叶的冲泡程度。如果口渴时急于饮用,只要打开茶盖在茶碗面上轻轻地搅动,或刮刮茶碗面上的水,让碗内茶叶上下翻动,使茶水的温度适宜,便可品尝到一口浓郁的香茶。
如今的夏都西宁,随处可见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传统色彩的茶园,这为“偷得半日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古朴的休憩之地,郊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正是人们消遣、散心的佳境。这时人们不仅可以品茶、论茶,还可以谈古论今,此时人们还可听到民间艺人唱的“花儿”,从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故而茶客到茶园喝茶喝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情境、一种感觉。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