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清水润旱塘,郁郁香茶富硒山。提起汝城县三星镇旱塘村,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茶,据说这里有着300年的种茶历史。
然而,以前旱塘村的茶叶却很少,农户都是收几斤自己喝,有多余的才拿到集市上去卖。当地人大都过着靠打柴卖柴维持的苦日子,有着“卖柴佬”的称谓。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生产“硒山茶”,旱塘村摇身一变成了汝城县发展茶产业的“带头村”,旱塘人也告别过去被人称作“卖柴佬”的日子,收入是一年高过一年,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
前不久,记者走进旱塘村,放眼望去,只见该村房前屋后、周围的山头都是翠绿的茶叶,令人神清气爽。“目前,茶园面积已有2200多亩,年产茶25吨,产值220多万元。生产出来的茶叶分了6个等级,都只愁不够卖,不愁卖不出!仅该项收入人均达2100多元,并且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4万元。”谈起近两年茶叶的经济效益,40多岁的村支书何培生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茶叶非常畅销,供不应求,而且价格也非常不错。他举了个例子:去年7月份,浙江一茶叶公司的老总在县政府品尝到村里生产的“硒山茶”后赞不绝口,并专程驱车赶到旱塘村,要求购买100公斤极品硒山茶。当得知没货后,该客商表示今年清明前会再过来购买,并希望双方能就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新的茶叶品牌洽谈合作。
然而,作为“硒山茶”发展的带头人与见证人,回忆起“硒山茶”的曲折发展过程,何培生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旱塘人种茶虽然历史悠久,但10多年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只有几百亩七十年代种植的,品种老化、零星杂乱的老茶树,没有规模,产量低。加工技术落后,茶叶质量差,最好的茶叶几年前也才卖个18元,村民种茶的积极性不高,全村经济十分困难。
通过反复考虑认真分析,何培生与村支两委决定走“以茶兴村,以茶富民”的发展之路。在随后的日子里,为了解决茶叶产量低、品质差、规模小的问题,何培生跑遍了东岭、华塘及广东红山、浙江杭州等有茶叶的地方,学习经验。村干部带头从外地引进优质品种,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免费为群众茶树整枝,引导群众使用农家肥科学培植茶树。
茶叶种植逐步发展起来了,村干部又为茶叶的加工、销售问题奔波操劳。他们积极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引进茶叶加工及包装技术,筹资4万元购买了茶叶加工机,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实行统一加工,使茶叶质量得到了稳定提高。在产品推介、改进包装、畅通销路上下工夫,通过亲自做样、送样,参加各级茶叶审评,提高了旱塘硒山茶知名度。
苦心经营之下,“硒山茶”得到国家商标总局的注册认可,并且办理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证照,村里成立了旱塘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运行模式,采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鲜叶收购 、统一产品加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和保证社员收益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如今,依靠硒山茶,当地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咱们有了好的村干部,让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发展茶叶生产让咱山区老百姓过上了日渐宽裕的生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