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蕉新寨(橄榄山寨)顺着公路往前行3公里,便是勐库东半山藤条茶的代表产地--坝糯,坝糯是东半山最大的寨子,现有300多户人家,汉族占85%,其余为拉祜族。
坝糯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是因为坝糯产的藤条茶在双江在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茶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
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修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工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绒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
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卖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有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
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 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 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
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坝糯是个好地方,水源丰沛,梯田很多,粮食充裕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三条溪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糯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种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颗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汉人进入坝糯的时间已近200年,李家、夏家是最早迁来坝糯的汉人,从李氏家族的坟碑和家谱来看,汉人在清嘉庆年间已来坝糯。坝糯过去在勐库名声大,一是因为坝糯茶好,二是因为坝糯有钱有势的人多,李家、夏家、唐家、曾家、廖家都是有名望的大户。1950年至1951年,坝糯跑缅甸、跑泰国、跑台湾的人数仅次于县城营盘街。
坝糯现在还存有一块大匾,上面刻着"光华街"几个字,这块大匾记下了坝糯在民国时期曾经有过的风光,坝糯的汉人大多由临沧博尚迁来,博尚在清朝时期是澜沧江以西顺宁府缅宁厅最大的商品交易地,坝糯的汉人们对博尚很熟悉,勐库茶运到博尚交易,极有可能是坝糯人开的先河。
坝糯是块天赐的宝地,非常适宜人居,海拔虽高,地势却不陡峭,东半山山脉在坝糯这一段形成了一级一级的平台,加上水源丰富,无论多千的旱地改造成水田都很容易,早先拉祜族在坝糯开过不少梯田,种过不少茶树,汉人迁来后又开了一些梯田和茶园,坝糯的梯田是勐库山区村寨中最多的,这得益于坝糯的地形条件好。
坝糯占着地利有靠山吃山的好条件,与坝糯隔着一条小河沟的是另一个拉祜族聚居地--忙蚌,忙蚌的山林里盛产一种药材--六子,六子具有消炎、止痛、治疟疾等作用,滇南和缅甸的坝区瘴气重,对六子需求量很大,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和缅甸的掸族染牙齿也要用六子,六子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药材,而六子的价格和利润还超过茶叶。坝糯人每年都要收六子驮去耿马、沧源、缅甸卖,驮六子的马帮一起程便有七八十匹马。六子往边境方向驮,茶叶则往博尚方向得贵,六子和茶叶让坝糯人赚得满钵满罐,双江还没设县时坝糯已是勐库最富有的大寨子。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卖,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置换拉祜人的田和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争斗。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卜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坝糯的汉人注重办学,光绪中期坝糯已有私塾,1 904年双江改土归流后,坝糯有了小学校,在勐库东半山,坝糯进校读书的孩童为最多。1 927年勐勐改为双江县后,坝糯青年去县城去临沧去昆明读书的相当多,现今坝糯80岁以上的汉族村民都有文化,能识字。
坝糯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较好,粮食多、茶叶多、六子多,过去坝糯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高,贫穷的人家很少,坝糯民国年间受过中等教育的年轻人都有二三十个,1940年前后,坝糯的综合实力甚至超过了老县城营盘街。李家、夏家、廖家、曾家、唐家都有大瓦房、大院子,尤其是李氏家族1940年以后在勐库当算最有财势的家族。
李自生是东半山六子生意、茶叶生意做得最大的人,李自然任过勐库镇镇长,还当过团总。李桓阳任过双江县教育局局长,坝糯人财大气粗有点不把西半山的人放在眼里,坝糯人想摆脱公弄和营盘的牵制。
李自然不屑公弄的黄子树,甚至想将勐库镇改名为光华镇,将勐库镇治所由公弄迁来坝糯,光华镇的大匾都已做好,后因缅宁公署没有批准,勐库才依然叫勐库。李自然1941年至1943年还在坝糯开过街市,五天赶一街,后因山路上土匪太多,来赶街的人减少,两年后街市关停。
1 9 5 0年1 O月解放军已进到博尚,坝糯有钱的大户知道局势不妙,纷纷收拾起金银细软等值钱之物,跟着李自然逃去缅甸,坝糯出逃缅甸的多达40人,是勐库镇所有村寨中走得最多的,有少部分人后来转去了台湾。1988年以后,当年出逃、定居在缅甸和台湾的双江人开始回双江省亲,客居他乡几十年的坝糯人对家乡的感情仍是那么浓烈深挚,1999年李桓阳捐款12万给坝糯修公路建学校,李桓阳的女儿李丽明也紧随父亲捐款4万,李自然没能等到两岸关系松解就病逝于台湾,他的儿子经常回坝糯探亲,坝糯的游子们永远恋着故乡。
岁月流逝,坝糯因为214国道的修通,古道废弃,成了勐库交通最不方便的村寨,比起公路沿线的村寨,坝糯落后了,七十年前的那份强势地位早已不存在。直到2005年以后茶叶价格好起来,坝糯人收入才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目前坝糯最漂亮的民居,还是李自然的大哥李自生1 940年前盖的那座大院子,最漂亮的大楼仍是李桓阳和女儿李丽明捐资盖的学校。
看着坝糯破损的古道,看着坝糯的老瓦房,让人有些感伤。举目向山上看,又看到了坝糯潜藏的希望,山上又绿又翠满是茶树,坝糯有1 500多亩古茶园,那是双江最好的藤条茶园,坝糯还有1 400多亩新茶园,那是阳光雨露、肥地沃土滋养着的洁净而生态的高产茶园,资源优势藏在坝糯,坝糯这个勐库曾经的明星大寨,重显风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