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茶由南向北的传播:语言痕迹考察(下)

发布时间:2013-03-27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的出现和传播的语言痕迹

  从烹调各种植物的叶子作为食物和饮料,再而过渡到专门是几种植物(即“茶”)的叶子,可以说进入了“茶文化”的门槛。因为已经摆脱了采集野生茶叶的时期,进入培育和种植专门的少量茶树品种阶段,尤其是这种专门的茶叶成为供品,成为商品、礼品之后。而烹煮这几种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充饥的食物,而是作为一种待客的佳肴,加入了许多名贵的、使茶的特点更加突出的佐料,如姜、椒等。在招待亲友享用这种食物兼饮料的时候,生发出了一套礼仪程序。

  不论是原始茶还是真茶的初期,唐代以前的记载多集中在西南、中南的四川和湖北、贵州等地区,更确切地说是在非汉族地区。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的与茶有关的事件要么是作者出身、要么事件的发生地点大多是在西南,有许多甚至指名是与少数民族有关。如三国·魏人张辑在《广雅》一书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指今天的湖北四川交界一带,自古是非汉族人地区。四川人司马相如《凡将篇》提到“荈诧”。也是四川人的杨雄在《方言》说蜀西南地方的人把茶称为“蔎”。傅咸《司隶教》提到四川一个女个体户作茶粥卖。张孟阳《登成都楼》提及“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傅巽《七诲》把云南和贵州的茶叶(“南中茶子”)作为全国名特优产品加以介绍和歌颂。孙楚《歌》中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也是把茶列入名产之一。晋代郭璞《尔雅注》特别提及“四川人称老茶叶为苦茶”。《坤元录》:辰州、溆浦西北的无射山,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有喜庆的时候就聚集到有茶树的山上去唱歌跳舞。唐代人樊绰在《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说“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

  唐代茶圣陆羽(728-804)在著名的《茶经》中介绍当时的饮茶方法是说“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之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腌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则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曰茗粥。”杨晔《膳夫经》中也有相同记载。这种饮茶方法至今还流行在南方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四川等地的各民族之间,有的称为“油茶”或“擂茶”。但是它的最早源头应该是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藏族和北方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奶茶、酥油茶等,不仅仅是往茶水里倒奶,还可以放进许多干果(入核桃仁、葡萄干等),这些也是当时饮茶方式的沿流,因为这些民族的确饮茶习俗是唐代开始的,那时后还没有出现泡茶习惯。

  现在的泡茶是到南宋才出现。《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陆游《安国院试茶》诗:“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闻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自注:“曰铸则越茶矣,不团不散,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茶的饮食,其传播的线路基本上是从南到北,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再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国。因为茶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到汉族地区的,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还保持古代的形式。而经过汉族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时的茶俗还没有变化为泡茶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也是保留了还未产生泡茶的习俗,入回族的盖碗茶里就有枸芑、桂圆、枣、山楂、杏脯等,当然还少不了冰糖。

  文化的传播和输入往往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以前人们注意到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两条线路,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因此西欧语言中“茶”为tea等,就是福建汉语的借词,而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为chai,借北方汉语的“茶”(cha)。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对“茶”的称呼,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汉语这各种“茶”的词源。

  分布在我国中南和西南使用苗瑶语的民族和部分使用藏缅语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中“茶”与汉语没有关系,如:

  贵州

  苗语:[tcen22](黔东方言)/[ki32](贵阳次方言)/[ki31](惠水次方言)/[tci11](麻山次方言)/[ji55](罗泊河次方言),革家话:[ki13](重安江次方言),仡佬语:[mpei13](安顺话)/[mi33](山背后话)/[dji31dji31 ti31](居都话)/[khau55](红丰话),木佬语:[kou24]

  湖南

  苗语(湘西方言):[ci33],土家语:[a21tshe55]

  广西

  布努语:[tci42](另外一个词[ntsa13]是汉语借词),巴亨语:[tchi42],炯奈语:[tSi31]。布努语、巴亨语、炯奈语皆为瑶族使用。瑶族和畲族在历史上居住湖南,后来才南迁到今天的广西和广东。

  广东

  畲语:[khi42]。畲族一般认为历史上曾经居住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后来才移动到今天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畲语的“茶”与苗瑶语的同源。

  云南

  拉祜语:[la42],纳西语:[le55],哈尼语:[la33pe33](哈尼方言)/[lo31khi55](豪尼方言),基诺语:[njo31la31],傣语:[la11](西双版纳)/[fou35leng31](德宏),拉基语:[tce35]。拉基语与贵州仡佬语关系密切。

  苗瑶语和仡佬语中的“茶”,也许是古汉语“槚”的词源依据。

  傣族属于百越系统,傣族在饮食上有许多与广西、贵州的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相同[3],但是在对“茶”的称呼上不同,而是与云南周围其他民族语言有关,说明傣族的饮茶习俗是到达云南之后,从周围民族学习来的,而非百越民族原来所有。

  中南和西南许多民族的语言中关于“茶”的词汇,现在指的都是真茶,而在古代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真茶,二是指原始茶。当真茶迅速传播开后,有的语言借用了汉语的“茶”,有的则把原来本语言中指原始茶的词转指真茶。一些民族语中的“茶”既有固有词又有汉语借词,如云南佤语的[tcha]/[la],景颇语的[tcha35]/[pha31la31](叶子煮的粥),广西布努语的[ntsa12]/[tci42],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因为原始茶和真茶尽管都是用树叶子煮成的汤汁,毕竟真茶附带有更多的意义。许多语言中由固有词和借词组成同义词的时候,借词往往指新人的外来的东西,与固有的东西相同、相似的同时,还具有另外的特点。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茶”似乎与汉语有关系的如:

  广西

  壮语[sja31]/ [tca31]、仫佬语[tsa121]、毛南语[tsa231]、瑶语[tsa31]、布努语[ntsa12]。

  贵州

  布依语[tce11]、水语[tsja31]、侗语[sje11]。

  海南

  黎语[de33](借自海南汉语)、临高话[sa55]。

  东北

  满语[tsai]、蒙古语[djε:](正蓝旗)/[sai](陈巴尔虎)/[tsai](东苏尼特)、达斡尔语[tSe]。

  西北

  维吾尔语[tSaj]、哈萨克语[Sai]、柯尔克孜语[tSai]、乌孜别克语[tSai]、塔塔尔语[tSεi]、撒拉语[tSa]、西部裕固语[tSSa][tSSa jezi](“茶叶子”)、东部裕固语[tSa]、土族语[tca]、东乡语[tSSa]、保安语[tSSa]、锡伯语chai。

  西藏、云南

  藏语[tcha13]/[dja]、珞巴语[dja]、门巴语[tca35]、羌语[tSSha]、白语[tso42],独龙语[tca55]、普米语[djou13],阿昌语[tSha31]、川黔滇苗语[tShua31]。

  云南一些民族语中的“茶”有汉语借词也有非汉语词汇,如佤语的[tcha]/[la],景颇语的[tcha31]/[pha31la31]。

  有人认为在西周的时候,居住在今天四川的巴、蜀等小国的少数民族就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武王。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录》卷6“饮茶”中关于茶的记载说:“南人好之。北方初不多饮。”同时还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只溺之甚,穷日尽夜,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而蒙古诺颜山匈奴贵族墓中就曾出土茶叶。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了茶已经传入西藏的情况。

  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南北两条线路,南线传出的茶可以以英语的teaa为代表,而北线传出的可以以俄语的chai为代表。

  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因此西欧语言中“茶”就是福建或潮州汉语的借词(厦门话“茶”白读为[te24],文读为[ta24],潮州话为[te55]),如英语的tea,荷兰语和德语的thee,法语的the,意大利语tè、西班牙语、丹麦语、捷克语、挪威语、匈牙利语和瑞典语的te等。

  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借北方汉语的“茶”(尽管北方汉语的“茶”读音为cha,没有i这个尾巴)如俄语的chai,阿拉伯语的shai,土耳其语的chay,葡萄牙语的cha,波斯语的cha,乌尔都语cha等。西欧的茶是荷兰人第一次带去的,同时也带去年了“茶”的语音thee。而俄罗斯等语言中“茶”带有尾巴i,我们认为是经过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去的,而不是直接从汉语中借去。(就象汉语的“俄罗斯”来自Russia,但却是在这个词穿过阿尔泰语地区而被加上了一个前音节o成为oros之后一样)。因为从汉语的语音历史和方言材料来看,都找不到来汉语的“茶”带有i尾巴的。尽管周围其他国家当时的茶是直接从汉族地区进货的,但是在这之前却可能是从邻近的非汉族地区接触到茶。

  原文载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

  --------------------------------------------------------------------------------

  [1]“茶”闽方言(厦门)ta2(文读),福州ta2,建瓯ta2,湘方言(长沙)tsa2。

  [2]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3]雷广正,《试论古越人及其后裔的衣食习俗》,《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梁敏,《从饮食文化看壮侗诸族的亲缘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