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别称潭城。这里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地沃物丰。建阳是古代闽北历史文明的摇篮,史称朱熹、蔡元定等"七贤过化"之乡。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建阳被称为"理学之乡"。
建阳山岳之灵和人文之秀相辉映,成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半月形旅游网中的重要景点。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著名的有朱熹墓、宋慈墓、建窑遗址、将口唐窑遗址;还有青铜器时代的牛山遗址、汉代平山遗址,以及唐代西山石城遗址、宋代书坊积墨池、明代鲤鱼山多宝塔、水吉大觉寺等等。
白毫银针
名茶鉴赏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珍品。因其成茶芽头肥壮、肩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如银而得名。主产地有福鼎和政和,尤以福鼎生产的白毫银针品质为高。白毫银针外形芽壮肥硕显毫,色泽银灰,熠熠有光。汤色杏黄,滋味醇厚回甘,冲泡后,茶芽徐徐下落,慢慢沉至杯底,条条挺立。白毫银针性寒,有退热、降火解毒之功效。
名茶传说
白毫银针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因路途艰险,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来到龙井旁,射死看守仙草的黑龙,采下仙草。志玉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帮助乡亲躲过了灾难。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白牡丹在1922年以前创制于建阳水吉,1922年以后,政和县开始产制白牡丹,成为白牡丹主产区。20世纪60年代初,松溪县曾一度盛产白牡丹。现在白牡丹产区分布在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市。
白牡丹属白茶类,它以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故名白牡丹。
白牡丹外形毫心肥壮,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清澈,叶底浅灰,叶脉微红,香味鲜醇。
白毛猴
白毛猴,福建政和县的传统名茶,当地又称"白绿",因条索粗壮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而得名。政和县产茶历史悠久,自北宋开始,就以生产银针著称。1910年,当地茶商范昌义创制了白毛猴,远销广东及香港、澳门,深受消费者喜爱。白毛猴的制法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外形重"保毫"和"做形"。品质特征是外形肥壮卷曲,色泽铁灰,白毫显露,状若毛猴静伏,汤色橙黄清澈,味醇香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