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武夷山《武夷茶韵》

发布时间:2011-09-14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路过武夷山时身染重病,昏倒在武夷山天心寺的门前,寺中方丈用树叶熬成汤药让书生喝下。几天后,书生不但病体痊愈,竟然还考中了状元。书生为报救命之恩,在衣锦还乡的路上,专程到天心寺的那几棵茶树下朝拜,并将身上红色的状元袍披到了茶树身上。从此,这几株茶树被人们称为“大红袍”。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天心寺依旧香火缭绕, 八十四岁的僧人莲枝还清楚的记得他十四岁时采大红袍的情景。

公元1302年,武夷山设立了皇家焙茶局,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武夷山的茶叶,沿着一个个驿站,经过几千里路程递送进北京。在当年送往北京的贡茶中,品质最好的茶叶就是来自这条名叫九龙窠的峡谷。

当地人传说,大红袍是古时候一位善良的婆婆,将仙人送给她的一把拐杖插入山岩中长成的茶树。九龙窠峡谷深处岩壁上的茶树就是“茶王”大红袍。三百多岁的大红袍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守候,今天与它相伴的是黄云飞一家 。6株大红袍母树生长在距地面九米左右的岩壁上,黄云飞每隔几天都要上来给大红袍松松土,天旱的时候还要提水上来给它们浇水,十年来,黄云飞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似的守护着这仅有的6棵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的故事在武夷山流传了几百年,今天,披过红袍的茶树成了武夷山的一道景观。

峡谷里的茶亭是为守护大红袍而建的,如今成了游人云集的问茶亭,黄云飞一家每天如数家珍般地向游人诉说着大红袍传奇的故事。

武夷山茶园多依岩壁蓄土而建,茶树根深深扎在岩层中,吸收岩层中丰富的矿物质,于是茶叶便有了岩骨花香的韵味,因而称作“岩茶”。武夷山全山都产茶,根据产地的不同又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还有外山茶。只有在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茶树产的茶叶才可称为正岩茶。谁也说不清这喊山祭茶的仪式起源于何时,但武夷山的茶农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这种仪式来祈祷年年茶叶的丰收。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的美誉,山间生长着世代留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为菜茶,经过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历史上乌龙茶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都是从所谓的“菜茶”中分离出并经过选育的优良茶种。

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是武夷山采茶制茶的季节,也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候,一年的收成就在这十几天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夷山的山水之间弥漫着茶叶的阵阵芳香。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武夷岩茶的制作全凭做茶师傅的经验和一双眼睛,根据茶青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来塑造岩茶的独特的花香和岩韵。做茶师傅说:茶叶是有生命的,离开茶树18个小时后茶叶的细胞才死亡,所以在做茶的过程中,你如果没有好好对待它,它也不会回报你的。

在武夷山,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像样的功夫茶具,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到了武夷山你会发现,品茶其实不是喝茶,小小的一杯功夫茶会有那么多的讲究。

像这样的茶艺表演,每天在武夷山不知有多少场,这种示范性的茶艺表演,是要让品茶人了解武夷岩茶,特别是沏茶的技艺和冲泡过程,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的品茶艺术,它表现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造就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天然岩韵,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把它称为”仙茶“,他在诗中感慨地写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