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奥运之年茶产业将往何处去

发布时间:2011-10-26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司晋丽

方兴未艾的茶文化节,独具特色的五环茶艺,“申奥第一”的盛大评选,奥运茶火炬的热情传递……2007年,借力奥运会成为中国茶产业迅速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为了促进茶产业和奥运紧密结合而成立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茶产业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茶专委),对茶产业发展的主导和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茶专委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陆尧为我国茶产业的现状把脉,并对产业与奥运结合提出了策略。

“文化创意”引领茶产业

去年,京城老舍茶馆推出五环茶艺,把奥运与我国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结合,在业界反响强烈;湖南安化县制作的迎奥运茶火炬,以“喜迎奥运圣火、传播茶业文化”为口号,满怀全国爱茶人的奥运热情一路传递至首都。

陆尧认为,茶产业要长足发展,就要高举茶文化创意大旗,进行资源整合。要将茶文化与茶经济整合好,茶产业与相关产业整合好,把茶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好每个文化创意因子,才能对茶产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其实,茶产业能有今天,正是资源初步整合的成果。

除迎奥运茶火炬外,茶专委的又一创意“茶妹找福娃”,亦展现了我国茶文化取之不尽、潜力无穷的厚度。

把文化创意变为生产力,生产茶礼品、收藏品;奥运茶艺表演;举办奥运冠军茶话会等都不失为茶企业进行宣传的方式。据悉,在2008年,北京将举办26次文化活动广场活动,茶企业可通过承办茶文化活动广场来进一步展示我国茶文化的风采。

陆尧告诉记者,由北京奥组委牵头建立的接待外国运动员、记者的茶馆正在积极筹建和改建中。更有些具有前瞻性的茶企,不仅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更拨出专项资金请专家研究奥运发展战略,以上做法都值得业界借鉴。

奥运茶经济效应

作为奥运会水和饮料的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具有的排他性使得我国茶叶企业获得奥运特许经营权的努力受到法律上的限制。陆尧认为,奥运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他建议大陆茶企业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重新与国际奥组委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谈判,在一定范围内争取到应得权益。

茶专委成立一年来,举行了4次迎奥运茶经济论坛,力求使产、学、研三个领域达到最佳融合。“目前,奥运茶经济正与茶饮料工业、茶馆业等一起拉动茶产业的发展,奥运茶经济拥有了一批特色项目。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茶业的直接受益期预计会有3年左右,奥运茶经济的凝聚、辐射和瞬间放大效应也将陆续体现。”陆尧介绍道,奥运将为我国茶产业带来以下可以预见得到的变化。

一是以茶业旅游、茶业地产、茶业金融为基础,实现股份制龙头企业上市。二是以CTC技术(碎茶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开始实现中低档茶叶的工业化生产。三是茶业会展经济调整招商策略,主招团购客户,扩大消费者参展规模。四是实施“消费拉动生产战略”,宣传科学饮茶,普及袋泡茶、小包装茶和礼品茶。

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作为拥有悠久茶叶文明史的国度,长期以来,我国茶产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茶产业有了明显改观,茶叶产量达到102万吨,居世界首位,出口创汇5.47亿美元。

进步虽有,但并不足以欢呼。从下面两组数字对比可以窥见端倪:

1952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是30亿美元,其中茶叶的贡献有3亿,占了1/10;当前,我国进出口总额早已突破10000亿美元,茶却只占了极少的份额。

2006年,我国茶叶的总产值是1600亿,茶业从业人员有1亿多人,人均贡献的产值只有1600多元。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机器化生产程度较低。在茶的原产地,手工生产仍居主导地位。这样的生产方式虽有利于保持部分高档名茶的原生态特色,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广大的中低端茶叶来说,脱离机器化生产,就不易在卫生、安全、包装品质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

“除去生产、认证等技术因素,观念、人才等软件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陆尧打了个比方,我国某茶企曾用名贵红木作为出口名茶的包装,但却遭到冷遇。国际上给出的解释是,一来不环保,二来包装太华贵,有掩饰茶叶瑕疵的嫌疑。

实现现代化、接近国际标准,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与部分单纯抱怨政府没给予重视的人相比,陆尧有着不同的想法。他认为,主导事物前进的最重要因素永远是内因,茶产业的当务之急是整合资源,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以此去争取作为“外因”的政策支持,这才是必要且正常的发展道路。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