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懂事起,我就知道家乡九龙窠的绝品茶——大红袍。那是顶着光环的圣物,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茗。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不但仰慕她的自豪,同是也了解到她的烦恼。
武夷茶被誉为茶中珍品,而大红袍却荣膺“茶王”称号,享至高之誉。在旧中国只有皇帝天子才可享用,以致派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传得最广的要算《大红袍茶名的由来》。其故事梗概是:古时有一秀才晋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天心庙寺僧见状,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岩壁所产的茶叶,果见奇效,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好用。大比之期,高中状元,不久,其回天心庙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惶慌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壮着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沉疴祛除。龙颜大悦,命状元前往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见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由此而得名。此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成了无价之宝。古今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以赞之。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能治百病”的玄乎地步。
其实,大红袍是“以嫩叶呈红色而得名”乃是一特殊名丛。原栽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而人们却以九龙窠悬崖之上的那几株为正宗。据载己逾340多年。传说古时天心寺僧是训练猴子上去采茶青的,悬崖峭壁使觊觎者望崖兴叹。民国年间且长吴石仙走马上任后,命人凿石为阶,以方便上下,并勒有“大红袍”三字显之。谁知不消几天,茶的叶子被人采去不少,寺僧惊恐,星夜禀报,吴县长急命人将石阶凿平,才使大红袍免遭劫难。管理、采茶之时,只得靠扶梯而上。
大红袍原系天心庙所产。新中国成立后,仍由天心寺僧管理,后转给省劳改局所属的崇安湖桃分队管理,采制仍归天心茶厂负责。当时派有一个班一军队看守,平时也有军人站岗监视。六十年代初期,湖桃劳改分队划归地方,改为农场,大红袍也随之重归县里。三十多年来,场领导及茶工对其十分虔诚,派可靠工人专门看护,并施以科学管理,前些日了,我谐友人到九龙窠,又看到老刘一家人,她们己和大红袍朝夕相伴14年春秋。单家独户,春去冬来。去年曾三度遭受歹徒抢劫,殴打,但守茶之初衷不改,可谓情真意笃。去年,十月间,其小房屋遭火焚,同行的市民政局吴局长十分同情,回机关后,马上补助给人民币250元和棉被、衣裤等,老刘感恩不尽,表示一定要年地好“茶王“大红袍,以此报答政府垂恩关怀。
五十年代初,先父曾几度在天心庙茶厂做师傅。我跟去玩,看到持枪军人站岗,心里有点害怕。父亲是不让我们进青、焙间的,以后才知道是为了“避嫌”,当时听超级大国人说:“成品茶是寄给北京毛主席的吃的。”后来中央叫下面不要“进贡”,才由厂家保管,重要客人来时,满腔热情专人凭条取上一点。八十年代初,项南书记陪赵紫阳同志到崇安县,县委书记叫我专和到结合实际合农场向罗场长领出一小罐,约20克的大红袍,我如奉珍宝,生怕丢失,交差后才如释重负。此次虽然担心一场,却也有所收益,待领导品饮后,我们也过一下“瘾”,并以此为自豪。有位小青年由于饮得太多,引起“醉茶”,被办公室人员此为笑柄。老人戒曰:此乃圣品,不可贪之。
在科技人员的反复实验下,八十年代中后期,大红袍终于繁育成功。品质与原样相当,并逐渐有小批量上市。“茶王”免除了断后之忧,引起茶界瞩目,赞赏,称为功德无量之举。奇怪得是基本外省茶科所移苗栽种,虽有成活,却无优势遗传,只能等同一般茶叶,人们谓之是“立志守节,不从二山,君子人也。”大红袍的上市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争相购买,经济效益颇佳。新加坡客人王先生在茶科所品饮后,飘然欲仙,一口气买下一千包带回狮城。
在商品大潮中,大红袍也逃不过干扰。真伪大红袍总是在无时无刻地交战着。为了保护绝品的声誉,保其与名山同辉。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除市茶科所外,其倔帮家、个人都不得打“大经袍”招牌,这样保护了正宗,避免了混乱,深受游客的好评。
在宣传上有时也会造成错觉,甚至“作茧自缚”。如在前二年的第三届武夷岩茶节时,省、市电视台播放的武夷风光电视片里,讲“大红袍只有三棵,年产七两。”而此次送给近千宾客的礼品每人二合大红袍,计40克。“哪有这么多大红袍?”宾客中有诧异,主人也十分尴尬。制片人忽略了将“大红袍己繁育成功,可小批量上市”的情况作个补育,以至造成若大误会。
自豪的是高贵,烦恼的也是高贵,因为只有贵人,才多烦恼。大红袍,我崇敬的稀世佳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