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觉得“柴米油盐酱醋”都是为了吃,而“茶”是为了喝。而老祖宗说“食色,性也”,吃是人的本性啊。吃不单单是个吃,餐饮餐饮,吃和喝是不分家的。
我是从事餐饮业的,但是10年前我们的餐饮业可以说是只有“餐”,哪怕有喝,是拼人脉、拼身体、喝乱了感情、喝伤了肠胃的酒,也没茶什么事。因为那时,餐馆里提供的是免费茶。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有免费茶呢?不外乎说明两点:一是茶已经不重要,二是这种茶绝对不是什么高成本的茶,也绝不是好茶。先说第一点。当一个茶叶大国、茶之故乡已经把茶从最大众、最普遍的请客吃饭中抛弃的时候,这是茶叶的悲哀,也是中国餐饮的悲哀。第二,我所说的好茶,绝对不是指价格高,而是围绕着“茶事”如何创造消费体验。
10年前,餐馆提供的是免费绿茶、花茶,和住宾馆房间里放置的茶包一样,有茶味、也是茶,却无法让人品赏。让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以为中国茶就是这个味道,就是低档和劣质的代名词。那时候也基本没有茶水单,即便有一两种茶售卖,也是躲在菜单上最不起眼的角落。
慢慢的,北京的餐馆开始有茶了。最常见的是茉莉花茶、绿茶中的龙井和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偶尔也能看到冻顶乌龙,不仅价格奇高,而且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味道也不那么正宗。
再后来茶的品种开始丰富起来。我记得餐馆开始有了正式的酒水单,茶占了醒目的几页。茶类也比较齐全了,品种基本会涵盖绿茶里的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茶里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乌龙茶里的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黑茶里的六堡、熟普洱,红茶里的正山小种、祁门红和花茶里的茉莉香片等等。
又过了几年,不仅是茶的品种丰富了,在餐馆的包房里面开始配备了成套的茶具,并且提供专门的茶艺表演和服务,还掀起了一股餐馆进行茶艺培训的小热潮。上档次的餐馆会挑选一批青春靓丽的女服务员,专门进行茶艺的培训。大家学得都很认真,当然现在回头看,那些茶艺还是很稚嫩的,基本上是做作的表演,而不是真正的把茶融合为餐饮的一部分。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10年过去了。茶在餐馆里再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中国着名的作家、美食家古清生抛弃大城市的万丈红尘,在神农架开荒种茶,因他在神农架种的茶叶绿色无污染,连肥料都是山里的野生肥。所以,他打出“古清生茶”的品牌,价格自然不菲。茶叶最高卖到两万元一斤。如此高昂的价格,批发和零售都不是主要的销售渠道,古清生想到了和高档餐馆合作。他为自己的茶鼓与呼:“去北京大董酒店——金宝汇店、东四十条店、团结湖店品尝大董烤鸭、董氏烧海参的食友,请点神农架古清生清茶/古清生红茶。前餐清茶,后餐红茶。此外,到工体12号看台对面的有璟阁尝味红烧肉、黄鱼的食友,也请点俺的茶。在时间的杯子里,你可以品味到神农架原始森林的阳光与芬芳。”经过和这些国际知名的高端餐馆合作,古清生的茶甚至供不应求。这里面,除了古清生的个人品牌效应,我想高档餐馆品牌对茶的品质也有积极作用。
除了找到适合自己目标顾客市场的茶之外,很多餐馆也把茶当成一个项目来运作。大董为自己的顾客设计了专门的泡茶器具。大董给客人的茶具是一套专门设计的飘逸杯,透明的玻璃材质,上面印有大董的标志和经典的广告语,杯子由一个杯盖、一个内置的茶滤和杯体3个部分组成。当茶泡好,可以倒放茶杯盖,再把茶滤取出,滴净茶水,放在盖子上,就可以用杯子直接喝茶了。这样不仅可以控制茶的浸泡时间,以免茶叶开始喝特别浓郁苦涩,后面却淡如白水,而且让顾客有了自己动手体验的机会,又特别简单,和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而在知名的餐饮企业眉州东坡,很多店的包房里都提供成套的功夫茶具,并且也专门针对提供茶艺服务的门店培训了一批茶艺师。而像三摩地素食空间这样雅致的餐馆,甚至还有茶制作的菜品。比如他们的川茶小点,用四川的竹叶青冷泡出清雅的茶汤,配合着馅料甜美的艾窝窝,一样的冰清玉洁,一样的清雅出尘,味道上相互补充,在夏天食用,解暑去腻。
中国的这10年,是国家经济和各项文明飞速发展的10年,当然也是餐饮文化飞速发展的10年。我很欣喜地看到,茶叶恢复了开门七件事的传统地位,它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直接和自然。我想,茶叶永远不应该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被一部分人熟知和享用,而应该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这是中国茶叶能够后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把茶文化发展和茶产业经济运作真正有机结合的一个契机。中国茶产业,不能再一味地围绕茶文化来做文章,而是需要真正的商业文化去支撑,餐馆中茶事的变化,正是这种结合一个有力的切入点,也是一个转变的见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