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日期】2004-12-31
【实施日期】2004-12-31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
金衢丽地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包括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地级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944万,全年实现gdp125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6.3%、20.7%和13.4%,是浙江省生态环境优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
充分发挥金衢丽地区的环境资源和特色经济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对于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省委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与《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相衔接,充分体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协调区域发展的思想。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方针和空间布局框架,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近期重点,构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支撑体系。
规划范围为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地级市,重点突出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区域。
规划期限为2004至2010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引导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推进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和条件
金衢丽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待开发资源比较丰富,虽然相对于浙江其他地区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已显现出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条件和时机正在逐步成熟。
(一)区域特点。
1.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金衢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与环杭州湾、温台地区有较大差距。2003年,人均gdp分别为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地区的64%、47%和7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地区的49%、42%和7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地区的66%、55%和76%。社会发展指标也大多与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有较大差距。
2.区内发展不平衡性较大的区域。金华与衢州、丽水两市比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按现行汇率折算,2003年,金华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衢州市和丽水市只略高于1000美元;金华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高于衢州市和丽水市;三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0%以上集中在金华市。金衢丽地区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性更为突出,人均gdp高低相差近4倍,经济密度高低相差近30倍。
3.待开发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金衢丽地区是钱塘江、瓯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等水系的源头,森林覆盖率高,环境资源条件好,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丽水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和全国的3倍多,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的1/3以上;丽水、衢州市是浙江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79.1%和70.9%;金衢丽地区的叶蜡石、萤石、石灰石、珍珠岩、建筑凝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储量比较丰富。该地区同时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金衢盆地土地资源也较为丰富。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提升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发展潜力较大。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间、区际间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国际产业加速转移,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吸纳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与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这为金衢丽地区发挥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为金衢丽地区参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2.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正在提升。金衢丽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人们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迅速提升。在浙江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金衢丽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逐步显现,成为推进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正在加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方针,是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将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金衢丽地区将面临较多的发展机遇。
4.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衢丽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表现在交通路网等级低、运力不足,电力供应紧张、输变电设施能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投入有待加大等。该地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效支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5.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较低。金衢丽大部分区域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比较弱,人力资源总体开发水平较低,加上引进高素质人才难度大,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时有外流,一般劳动力过剩与高素质人才紧缺并存。
6.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高要求环境质量、有限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金衢丽地区对土地、水、电等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要求大为提高。目前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发展对环境与资源形成较大压力,需处理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适度开发、环境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目标定位。
1.总体定位。金衢丽地区的总体定位是:经济走廊、生态屏障。
(1)经济走廊。金衢丽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待开发资源和经济后发优势,是浙江经济新的成长区域;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交通走廊地带;该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传导功能,是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通道。
(2)生态屏障。我省八大水系中有五大水系发源于金衢丽地区。尤其是由于处于钱塘江和瓯江两条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金衢丽地区需要承担特殊的生态功能,在全省生态安全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金衢丽地区能否成为浙江的“绿色之肺”,关系到浙江全省乃至周边省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发展目标。按照金衢丽地区的上述总体定位,通过努力,到2010年,使之成为浙江省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最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1)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工业化后发优势得到发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省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三市实现gdp2500亿元,人均gdp超3000美元。
(2)最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最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以上,退耕还林恢复治理率达到85%,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村庄整治率达到70%。
(3)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传统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初显,制造业实力增强,形成若干全国性特色产品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成为浙江省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
(4)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特色优势进一步突出,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生态农业模式逐步推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5)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环境逐步改善,建成一批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品牌影响扩大,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到2020年,金衢丽地区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发达、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方针。
根据金衢丽地区的区情特点和目标定位,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一主导、三优先、五互动”的发展方针。
1.一主导。
即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金衢丽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加速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化不是单纯发展工业,应包括非农产业的各个方面。要落实到更小的区域,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重点。从区情特点和总体要求看,必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三优先。
(1)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基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区情,应按照缓解制约、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要求,集中财力,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站在整体高度,超越行政界限,合理规划,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2)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基于丰富的劳动力是金衢丽地区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应把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摆在重要战略位置。通过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与当地就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3)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基于生态环境是金衢丽地区的立区之本,应进一步树立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资源和重要生产力的理念,当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以生态保护为先;科学合理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实行分类指导;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五互动。
(1)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金衢丽地区在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时,应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对人口和产业进行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要以城市为主要依托,产业选择和城市功能定位应相互衔接一致,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
(2)内力与外力互动。区域发展关键靠内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内在活力和潜力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根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借力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衢丽地区借力发展要关注三个层次:一是扩大利用外资数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二是接受长三角及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的产业扩散辐射;三是加强区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3)产业成长与环境保护互动。生态功能决定了金衢丽地区产业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借助环境优势,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产业成长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体现环境优先原则;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完全可以成为产业成长赖以依托的环境资源条件,使环境资源优势发挥相应的经济效应。
(4)城市崛起与农村发展互动。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率先崛起是必然趋势。务必因势利导,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发展不能以大量侵占浪费土地资源、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应当逐步建立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按各自分工和特色协同发展。
(5)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互动。金衢丽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欠发达和生态保护重合区域,这些区域面临既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又要承担重要生态功能的双重任务。两者需有机结合、形成互动。总的方向是,通过人口由山区向平原、由生态脆弱区向重点发展区转移,减轻人口负荷;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生态建设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振兴与和谐发展。
(三)生产力总体布局。
总体上,金衢丽地区生产力空间布局呈“两区三核多点”格局,即两类发展区、三个增长极核、多个增长点。
1.划分两类发展区。
从大的区域类型看,金衢丽地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发展区。一是区位条件、空间条件较好的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区域,是人口与经济进一步集聚的重点发展区域,可以形成产业带;二是环境资源丰富、生态要求较高的广大山区,既要承担生态功能,又要积极合理发展经济,是人口需要继续适度外迁的区域,列为生态型经济发展区。通过构建上述人口与经济“一密一疏”两类发展区,实现金衢丽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1)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主要依托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t”型交通走廊发展形成沿线产业带(以下简称产业带)。产业带是金衢丽地区发展基础最好、空间条件最优、城镇分布最密集、交通区位最优越的地区,是加快金衢丽地区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应进一步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建设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完善要素供给保障,强化城市和重点开发区的带动作用。
(2)生态型经济发展区。金衢丽地区的广大山区,农林、水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但山体阻隔造成交通不便,可开发空间分散零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将其列为生态型经济发展区(以下简称生态区)。生态区是构筑金衢丽地区乃至全省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应积极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减轻人口负荷,优化人口分布,加强生态空间建设,同时致力于发展生态型经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2.突出三个增长极核。
产业带内逐步形成浙中城市群、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浙南山区中心城市三个增长极核。
(1)浙中城市群。包括金华市区、义乌市、永康市、兰溪市、东阳市及浦江县、武义县的城镇密集地区,是金衢丽地区发展的龙头。浙中城市群应以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走优势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的一体化发展道路,使之迅速崛起于金衢丽地区,成为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古有“四省通衢”之称。衢州市区是联系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重要节点,是衢州市域的经济中心、金衢丽地区的次中心。应通过壮大产业规模,强化服务功能,拓展省际贸易,逐步确立其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3)浙南山区中心城市。丽水市区与温州、金华的经济联系密切,是丽水市域的经济中心、金衢丽地区的次中心。应加强中心城市自身发展和建设,产业上注重与温州、金华的融合对接,并进一步拓展经济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
3.重视多点开发和生态空间建设。
鉴于生态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区,空间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宜以点状集聚开发为主。同时由于生态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任务兼重,需要构建点状人口、产业集聚空间和面状生态空间互动融合的空间结构。应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对周边地区带动力较强的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块,作为生态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空间;加强对广大山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选择一批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块,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加以重点保护,有效推进金衢丽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带发展架构
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在空间上成“t”字型框架,包括浦江南部、义乌、东阳中北部、婺城北部、金东、兰溪南部、衢州市区中部、龙游北部、江山北部、常山和开化南部等杭金衢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区域以及武义北部、永康、缙云西部、丽水市区、青田中部等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区域。该产业带是金衢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积极引导产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大力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
(一)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与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相比,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产业发育程度较低,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和较强的可塑性,同时生态要求较高,需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1.工业。
鉴于该区域总体上处于产业培育期,产业可塑性和弹性空间比较大,应重视引进、扶持成长型产业,丰富产业门类;鉴于该区域生态环境要求高,又地处内陆,运力受一定限制,应严格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不宜发展当地无资源依托的大运量产业;鉴于金衢丽三市之间产业基础落差较大,近期有必要从现实状况考虑,分市选择产业发展重点,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应鼓励打破行政区划,按产业链来组织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汽车、日用小商品、五金机械、氟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近期三市工业发展重点如下:
(1)金华:着力打造七大产业集群。
金华市要发挥特色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打造以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中国五金制造中心为主的若干个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汽车制造。以豪华客车、专用汽车为重点,发展豪华大客车、豪华大吨位货车、轻型轿卡、农用运输车及摩托车等系列产品,积极引导市区及永康的机械行业为汽车制造业配套,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区域布局以金华市区、永康为主。
日用小商品。以针织服装、文教用品、饰品、水晶工艺品、挂锁及日用生活品等为重点,依托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做专、做精、做特小商品,致力于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区域布局以义乌、东阳、浦江和金华市区为主。
五金机械。以电动工具、五金手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防盗门、精密刀具等五金系列产品为重点,依托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提高装备水平,增强研发能力,增加技术含量,加强国际安全认证,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以永康、武义、金华市区为主。
现代医药。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制剂、现代中医药等产品为重点,提高工艺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我省重要的现代医药基地。区域布局以金华市区、兰溪、东阳为主。
食品加工。以精深加工为方向,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推进食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工贸一体化食品龙头企业,与生态农业互动发展。区域布局以金华市区、兰溪、义乌、武义为主。
电子产业。重点培育机电仪一体化、磁性材料、电子陶瓷、导电玻璃等电子材料和频率器件、汽车电子等新型特色电子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区域布局以金华市区和东阳为主,将东阳横店建成国际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
建材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要求,改造提升建材业,提高装备水平,淘汰落后工艺,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积极开发新型建材。区域布局以金华市区和兰溪为主。
此外,金华市还应抓住机遇,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力争形成若干战略性产业。
(2)衢州:重点建设六大特色制造业基地。
衢州市要大力提升资源加工水平,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从严控制大运量、高污染项目,逐步形成若干特色制造业基地。
氟化工。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氟材料产品为重点,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比较完整的氟化工体系和门类,打造中国氟都。布局以衢州市区为重点。
新型干法水泥。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拓展混凝土外加剂、碳酸钙粉体材料等产业领域,形成以新型干法水泥为特色的浙江建材产业制造基地之一。充分考虑运力和环境容量,重点在常山、衢江布局大型、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严格控制在环境敏感区域附近新建水泥项目。
矿山机械。以矿山机械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矿山、冶金、建筑、医用及大型风动机械,开发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形成工业用、医用及大型矿山机械制造为特色的机械制造基地。布局重点向衢州市区集中。
高档纸制品。重点发展专业用纸、特种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等特色产品,逐步向印刷制品、包装制品等方向拓展。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禁止高污染制浆造纸项目,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增强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布局向衢州市区、龙游集中,控制江山、常山、开化等地新建造纸项目。
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高性能、智能化的高低压电器、高压电瓷、电力紧固件,开发高效节能变压器,加快特种电缆、电线的发展,培育成我省输配电设备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布局以江山、衢州市区为主。
轻工制品。在发展来料加工的基础上,继续接受周边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五金制品加工、轴承、电光源零配件、家电零配件、服装主辅料生产、汽摩零配件等制造业。布局以衢州市区、江山、龙游为主。
此外,衢州市要继续发挥江山化工的规模与技术优势,巩固发展有机胺产品制造,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污染少、效益好的新兴产业。
(3)丽水:积极培育五大特色制造业基地。
丽水市要主动接受温台地区和金华等地的产业辐射,在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培育以丽水中心城市为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特色制造业基地。
日用化工。以纳爱斯公司的洗涤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天然绿色为方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继续发挥品牌效应,发展沐浴系列、洗涤系列、保健系列等日用化工产品。布局以丽水市区为主。
特种材料。以工业特种纸、巯基系列产品、特种工模具材料、纳米应用材料、钼化工产品等特种材料为重点,在专、精、尖、特的基础上,力争做大做强,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布局以丽水市区和青田为主。
五金机电。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多功能、智能化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功能,抢占市场制高点。实施集群化规模发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增强区域特色优势。布局以丽水市区、缙云和青田为主。
羽绒制鞋。引进温州羽绒制鞋产业,创新技术水平,改进工艺装备,提高产品品质,做大做长产业链;防治环境污染,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布局以丽水市区和青田为主。
现代中医药。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运用生物制药、新型化工合成技术,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中医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布局以丽水市区为主。
此外,丽水市应继续依托资源优势,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发展食品加工、旅游商品制造等产业,并积极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创业。
2.服务业。
着力发展以国际商贸、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为主的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推动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商贸。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中心,加快建设集国际商品采购、会展、大宗货物仓储式交易、国际贸易服务、物流信息和认证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商贸旗舰,使其成为全球日用小商品、五金机械产品的价格形成与预测、信息集散、新产品研发与发布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2)现代物流。以交通枢纽型、市场依托型现代物流为重点,突出金华市区和义乌的枢纽地位,发挥衢州省际中心城市的物流节点作用,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加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加强与上海、宁波、温州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加强对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周边省份的贸易和物流辐射,建成浙江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平台。
(3)休闲旅游。以双龙洞、仙都、江郎山、方岩、六洞山、仙华山、烂柯山——乌溪江、龙游石窟、南明山——东西岩、石门洞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义郭洞、俞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休闲旅游产品,跨区域优化旅游线路布局,完善综合配套,探索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建成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基地。
(4)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会展、广播影视、演艺戏曲、健身休闲、印刷出版发行、文化经纪等为重点,以金华市区、衢州市区、丽水市区、东阳、义乌、永康、浦江等为基地,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有文化产业优势,建成浙江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3.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逐步推行工厂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着重发展特色养殖业、花卉苗木、果品蔬菜、优质稻米等。
(1)奶牛养殖。大力开展奶牛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饲养,积极推广牧草栽培、青贮技术和疾病综合防治技术,适度推进大型牧场和奶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施奶牛品种改良工程,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与国内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布局以金华市区、武义、兰溪为重点。
(2)优质猪养殖。利用金华“两头乌”猪、衢江瘦肉型猪等我国优质猪品种,以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基础,大力推广畜牧清洁养殖模式。加大优质猪的育种繁育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防疫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布局以金华市区、东阳、衢江、龙游等为重点。
(3)花卉苗木。利用佛手、桂花、茶花等品种的资源优势,加大新品种培育,推广公司化、规模化种植营销模式,促进产业基地与城市建设的有机对接,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拓展观光休闲、生产科研、艺术加工等功能,逐步形成以金华市区为中心的花卉苗木基地。
(4)果品蔬菜。适应人们追求安全、营养的消费需求,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积极开发耐贮运的优良品种;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蔬菜集约化生产。布局重点为各城镇郊区。
(5)优质稻米。利用较丰富的水源和优质土壤,种植加工有机大米、无公害大米,形成以衢江、江山港沿岸和浦江、龙游等为重点的优质稻米基地。
(二)积极引导产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
积极引导金衢丽地区产业向产业带集聚,产业带内产业向三个增长极核集聚,三个增长极核内产业向重点开发区集聚;根据金华、衢州和丽水不同的开发条件和发展水平,分别形成网状、y型和点轴三种空间布局形态。
1.金华:浙中城市群与网状开发格局。
(1)构建浙中城市群。以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330国道以及省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采用组群式网络化发展模式,组合金华市区——兰溪、义乌——东阳——浦江、永康——武义等三大城市组群,形成浙中城市群。从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辐射功能看,要突出金华市区及义乌、永康在浙中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要强化内部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统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会展等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金华市区——兰溪城市组群要注重培育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突出科教文化功能和人居功能;其它城市组群要突出培育城市主导功能,义乌——东阳——浦江城市组群全力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和小商品制造中心,永康——武义城市组群着力打造国际五金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浙中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强各组群内部、组群之间和城市群与外部区域的交通联系。强化各组群内城市间、城乡间交通网络建设;择机建设各组群主要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有序推进浙中城市群公共交通一体化;以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为主骨架,完善浙中城市群对外交通联系。
(2)形成网状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节点、以快捷通道为轴线、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网络状开发格局。在提高和完善主要城镇连接通道和基础设施功能上,加强各网络节点间的功能分工和协作。重点发展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东阳、永康、兰溪、浦江、武义、金三角、金西、义东北等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工业园区和金华仙源湖、兰溪、武义温泉等旅游度假区。
2.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与y型开发格局。
(1)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增强集散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积极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态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调优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2)形成y型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浙赣铁路为主轴、常山港为支轴,东起龙游县湖镇、西南至江山市贺村镇、西北至开化县华埠镇的y型开发格局。在继续强化沿浙赣线发展主轴的同时,加强常山支轴的建设。重点建设衢州、衢江沈家、江山、龙游等经济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和龙游石窟旅游度假区。
3.丽水:浙南山区中心城市与点轴开发格局。
(1)培育浙南山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山区人口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集聚、服务能力。通过产业带的点轴扩散,注重与温州、金华及长三角的融合互接,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生态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山区中心城市。
(2)形成点轴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丽水市区、青田、缙云为主要增长点、快速通道为纽带的点轴开发格局。进一步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主要增长点集聚,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轴建设,加强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建设丽水、青田等经济开发区,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丽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
(三)大力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
产业带开发强度较大,又处于主要江河水系中上游,需要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1.倡导资源集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亲和型转变,推动从先污染后治理向生产的全过程污染防治转变,推动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逐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生态门槛,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
2.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通过技术改造、集中布局、协调管理等手段,着重解决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抓好造纸、化工、建材、制革等行业的污水、废气、粉尘、烟尘防治工作。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实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和工业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在重点河网地区建立农业氮、磷流失控制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以自然山水和乡村为城市绿色生态腹地,加强城市近郊型农业建设,保持城市边缘的绿色空间,使乡村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开敞空间。在城市内部,利用山体河网,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功能区之间绿色隔离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过度开发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四、生态区建设方略
生态区由产业带以外的广袤山区组成,既是构筑生态屏障的重点区域,又是以生态型经济为方向的新型发展区。生态区需要强化生态功能和环境优势,致力发展生态型经济,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强化生态功能和环境优势。
通过生态恢复和保护,强化生态区的生态功能,并将生态功能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为发展生态经济创造条件。
1.切实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加强钱塘江、瓯江、曹娥江、飞云江和椒江等重要水系源头的水源涵养,通过恢复植被、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综合整治小流域,坚持乔灌草相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下游治理和上游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水体质量。切实加强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箬寮岘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严禁林木砍伐,保护天然草甸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2.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物种维护、森林保护、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和农村的居住环境。
3.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切实加强矿产、水、森林、土地、生态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按照矿产规划确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进行矿山管理,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加大封山育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优化林种结构,改善林分结构,控制林木蓄积的消耗总量,实现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统筹兼顾水资源开发,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改造工程,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严禁随意开发湿地。高度重视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问题以及生活污水治理、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防止旅游污染。
(二)致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以生态型经济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扶持生态型工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
1.绿色农业。
利用生态区独特的局地气候、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扶持农产品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生态有机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干)果、笋竹、特种养殖、高山蔬菜等优势农产品。
(1)茶叶。以开化、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和武义为布局重点,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大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积极发展珠茶、眉茶和高山优质绿茶等名优茶,加快有机茶叶基地建设。
(2)中药材。以磐安、东阳、缙云、景宁、青田、云和、龙泉、庆元等为布局重点,建立贝母、白术、元胡、山茱萸、杜仲、厚朴、茯苓、栀子等药材专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中药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
(3)食用菌。以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磐安、武义等地香菇、黑木耳产区,以及江山、常山、开化等地金针菇产区为布局重点,通过研发新型菌种培育技术,推广节木型生产,促进从数量耗能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成长三角主要的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
(4)水(干)果。以常山、松阳、青田、庆元为重点,发展宽皮柑橘、胡柚、象山红等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以东阳、浦江、松阳、云和、龙泉、江山为重点,发展优质早熟梨;以东阳、磐安、浦江为重点发展香榧等特色干鲜果。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进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生产。
(5)笋竹。以龙游北部山区、衢州市区南部山区和龙泉为布局重点,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方向,推广“一竹三笋”,适当扩大栽培面积,加快形成规模化竹笋生产基地。
(6)特种养殖。以蜂业和淡水养殖为重点。以江山、兰溪南部山区为主要基地,以有机蜂业为突破口,加大新产品开发,打造我国重要蜂业基地;主要依托武义、江山和丽水各县市的溪流、水库、稻田丰富地区,以田鱼、龟鳖、南美白对虾为重点养殖品种,加强养殖污染的防治管理,形成浙江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7)山地养殖。利用橘园、茶园、荒山等资源,在武义、磐安、常山、开化和丽水各县市,发展放养鸡养殖。利用丽水各地草山草坡多、牧草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以山羊为主的山区草食动物养殖。
(8)高山蔬菜。以浦江、磐安、武义、遂昌、松阳和江山等县市的山区为主,加快形成高山蔬菜的品牌化生产基地。
2.生态型工业。
生态区工业要以低消耗、轻污染、可持续的生态型发展为方向,向重点城镇和开发区集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文体用品制造、水电及水业、硅材料等。
(1)食品加工。以食用菌、茶叶、笋竹、畜禽、水(干)果、高山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为原料,发展以保鲜、脱水、分级为主的初级加工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深度加工,加强iso14000质量认证,发展天然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重点依托龙泉龙渊镇、庆元松源镇、景宁鹤溪镇、松阳松古盆地、磐安安文镇和开化城关镇等重点城镇和区块,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2)文体用品制造。以木制玩具、网球、制笔、文具、太阳伞等产品为重点,以石雕、宝剑、青瓷、水晶、木雕等工艺美术制品为特色,推进云和、龙泉、松阳、开化、东阳、浦江等地文体用品的集聚化、专业化、品牌化生产。深入挖掘传统工艺,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装备改造现有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成为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文体用品制造基地。
(3)水电及水业。以瓯江和衢江流域为重点,加强小水电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建设瓯江小溪流域的滩坑、大均、大奕坑电站,瓯江干流的三溪口、外雄、五里亭电站,衢江上的小溪滩、塔底、安仁铺、红船豆以及兰溪水利枢纽,加强输出电网建设,建成浙江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同时利用水量和水质优势,开发矿泉水、纯净水和跨地区供水,大力发展水业。
(4)硅材料。以单晶硅和有机硅为重点,依托开化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发展硅材料产业。
3.生态旅游业。
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紧邻长三角的地理区位优势,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带动农民转产转业,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凤阳山——百山祖、开化古田山、遂昌九龙山三大国家自然保护区,三衢石林——龙门峡谷、钱江源、紫微山三大国家森林公园,诸葛八卦村、江南第一家、廿八都、松阳古街、中华畲族文化村五大历史文化景区,仙宫湖、仙源湖、仙霞湖、九龙湖、碧波湖、仙游湖、月亮湖七大休闲度假区为重点,丰富旅游景观,完善综合配套,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建成一批旅游精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纳入区际和省级旅游网络。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共享客源信息,共创旅游网络,形成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著名山水生态旅游区。
(三)调整优化空间结构。
按照减轻生态区人口负荷、优化空间结构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推进城市化、下山脱贫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实施人口内聚外迁,逐步形成多点互动、点面融合的空间结构。
1.推进人口内聚外迁。
统筹生态区与产业带的人口与产业分布,统筹生态区城乡布局。坚持异地城市化与本地城市化结合,大力推进生态区人口内聚外迁,积极引导山区人口梯度转移,提高人口与产业空间集聚度。一方面促进生态区人口向产业带乃至金衢丽以外发达地区转移,从总体上减轻生态区的人口压力,促进产业带的集聚发展;另一方面优化生态区人口与产业布局,主要向生态区内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完善功能、配套设施的要求,加强重点城镇交通、水电、污染治理设施和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等的建设,提高城镇集聚和服务能力,缓解生态区面上的环境压力。
2.形成多点互动、点面融合的空间格局。
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经济增长点,集中布局人口和产业,使增长点成为绿色农产品的加工集散地、生态型工业的集聚发展地和生态旅游业的中心服务地,使增长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空间保护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点面融合,促进生态区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云和城关镇、开化城关镇、遂昌妙高、庆元松源、龙泉龙渊、景宁鹤溪、磐安安文、松阳西屏等县城,武义柳城、东阳巍山等省级中心镇和松古盆地、青田南部丘陵区、沿常山港丘陵地区、沿龙泉溪丘陵地区、磐安东北台地等地域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磐安工业园区、开化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经济开发区、龙泉市太阳伞工业园区、遂昌金属制品特色工业园区、云和县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庆元松源竹木业工业专业区等园区。加强丽(水)龙(泉)庆(元)、龙(游)丽(水)温(州)、黄(山)衢(州)南(平)等交通轴建设,促进点与点之间的互动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运输网络与物流体系。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行效率为重点,构筑以铁路为主通道、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支线机场和水运为补充的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内外联系通畅的综合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
1.提升铁路运输能力。
近期重点实施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提升运力,远期规划建设上海至长沙高速客运专线,实行客货分流。改造金温铁路,提升铁路等级。规划建设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金台铁路,近期先建设衢常铁路。加强金甬和金(华)千(岛湖)黄(山)铁路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论证。
2.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以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为主线,重点建设诸永、甬金、台缙、杭新景、黄衢南、龙丽温、临金、丽龙庆等高速公路,形成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区域性对外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结合现有国道、省道的改造,进一步完善金华、衢州、丽水三市内的快速通道系统,强化各县(市)之间及其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确保区域内重要的节点快速便捷地融入高速公路网。加快农村公路和风景区联络公路建设,提高通达率和铺装率。
3.推进空港协调发展。
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快速便捷优势,充分利用杭州萧山机场与上海浦东机场等枢纽型空港,加强义乌、衢州等支线机场改造,积极纳入长三角航空运输体系,从更大区域范围寻求空港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4.加强航道综合治理。
结合水利、防洪、水电梯级开发及航道整治等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加快内河航运建设。按四级航道标准,重点建设衢江(衢州——兰溪)和瓯江(丽水——温州)两条干线航道。衢州市形成以衢江干线航道为核心,衢州港、常山港、龙游港协同发展的“一江三港”总体格局。金华市结合航道疏浚整理,重点建设兰溪港,协调发展金华港等其它港口,形成“两干三支一库两港”总体格局。丽水市以提高瓯江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为重点,形成以龙温瓯江干线,小溪沙湾至石溪、松荫溪西屏至大港头航道为核心,青田港、丽水港协同发展的“一干二支两港”的总体格局。
5.构筑交通枢纽型、市场依托型物流体系。
以交通枢纽型、市场依托型现代物流为重点,突出金华市区和义乌的枢纽地位,打造金华——杭州——上海、金华——义乌——东阳——宁波、金华——永康——丽水——温州、金华——衢州——上饶等四条物流走廊,加强其集疏运网络和配送中心的布局,通达港口,辐射全国。加快无水港、公共型保税仓库、大通关等软硬件建设。
(二)水利和给排水工程。
统筹考虑防洪、水源地、供水管网、污水处理、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性给排水体系。
1.统筹实施水源地建设与防洪工程。
加快区域防洪工程建设,建设钱塘江、瓯江等主要干支流防洪堤;加快开化密赛水库、金华画溪水库等城市防洪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金华九峰水库、常山芙蓉水库、龙游沐尘水库等重点水源地建设;加强龙游红船豆水库前期工作;适时推进武义石峡水库、浦江侯树岭水库、衢州寺桥水库、缙云好溪水利枢纽、龙泉安吉水库等水库及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2.分类推进城镇密集区和相对分散区供水建设。
产业带内城镇分布密集区应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跨区供(引)水工程建设,实现区域水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乌溪江引水工程等已建水源工程的综合效益;积极开展沙金九一体化引供水工程、丽水玉溪引水工程、东阳梓溪引水工程等区域性供(引)水工程建设;加快完成金华市区、衢州市区、义乌市、永康市等重点城市供(引)水工程建设。生态区内城镇分布松散区采用分片集中供水方式,各自选择水源,形成若干个供水分区,部分中心城镇可推进局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景宁三枝树引水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分质供水,加强对再生水的研究利用。
3.加强重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按照分片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流域河道整治、河网水环境治理和水源地保护,重点建设三市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园区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等措施,加快雨污分流系统、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减少二次污染,防止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进入河网,保持环境容量总体平衡。
(三)能源保障系统。
统筹电源和电网建设,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重点,完善区域能源调配网络,构筑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
1.优化电网结构。
以500千伏、220千伏输电网为核心,加快电网建设改造,增强与华东电网的网架联系,提高区域电网受电和供电能力。加大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形成与华东电网联系的500千伏主环网架,重点建设金华500千伏双龙变三期扩建工程、500千伏义乌输变电工程、衢州500千伏九龙输变电工程和衢州市第二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丽水输变电工程以及区域内500千伏临海——义乌电力大通道。加强220、110千伏主网架建设,深入负荷中心,改变网架结构单薄、布点不足状况,近期重点建设金华220千伏丰安、西陶、江湾、大联、仙桥、倪宅、温泉、灵洞,衢州220千伏仙霞(扩建)、太真、定阳,丽水220千伏遂昌、青田、仙都、灵山等输变电工程以及金华燃机二期扩建送出工程、义乌变及九龙变220千伏送出工程,并配套建设110千伏及以下配套工程。
2.适度布局大型火电厂。
从优化电源布局、适应用电负荷考虑,在加强金衢丽地区电网建设的同时,适度布局建设电源点。加快建设浙能兰溪电厂、巨宏热电厂,深化浙西第二电厂前期工作,加强区域电网支撑,优化全省电源布局,保证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
3.合理开发水电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挥其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水电开发应以瓯江和衢江流域的梯级电站建设为主,加快龙游沐尘、常山芙蓉、景宁英川、青田滩坑、景宁大均、庆元大岩坑等一批大中型水库电站建设。适时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电网调峰能力。
4.开展核电选址前期工作。
考虑浙江用电负荷分布、电网结构以及减轻运输压力等具体情况,在金衢丽地区积极探索核电布局的可行性,开展核电选址前期工作。
(四)信息网络设施。
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快形成三网融合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实现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
1.建设先进安全的信息网络。
对途经区域的金华——椒江光缆、上海——福州第二条沿海光缆、上海——广州出口欧亚光缆等国家级、省级光纤传输网,在路由、沿环节点布局及容量上进行扩容、优化,提高网路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加快用户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光纤接入覆盖率。建成以金华、衢州、丽水三市市区为枢纽,以各城市和重点开发区为节点,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覆盖全区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光纤接入网。发展和完善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向宽带、智能、开放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网络发展;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增强网络的支撑能力,适时建设3g通信系统。
2.完善区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加强对政府、行业、企业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增值服务等多个平台融为一体,通过政府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型数据库,促进各种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数字城市”、“数字市场”和“数字园区”建设目标。
3.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建设和完善骨干企业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四大环节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推动同一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
六、社会支撑体系建设
(一)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和健全区域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形成劳动力培训、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格局。
1.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力度。
依托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强化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培育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特色劳务输出品牌,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现代新型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与长三角、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劳务输出基地。分期分批培训区域内所有适龄农民,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2.整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化。积极改善广大农村山区教育条件,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重组资源,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消除学校危房,建设一批现代化学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技术和资源,建设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积极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名牌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分校和教学基地。发挥浙师大的人才库优势,建设一批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竞争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家培训基地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共享体系,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专家咨询库、假日工程师、技术讲座等不同的人才使用模式,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高中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
(二)科技创新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运作、灵敏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竞争力。
1.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按照特色优势产业优先、信息化产业优先的原则,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建立面向区域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依托区域内中科院金华科技园、浙江师范大学及其他重点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大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提高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
3.推动产学研合作。
与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相结合,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重点理顺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渠道,力争一大批中小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与技术合作的双赢机制。推进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以此为核心,组合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风险投资等多种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强金华工科会和专业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建设,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构筑科技成果的聚集、展示和交易中心,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加强社会化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三)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以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障为主要内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保障支撑体系。
1.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以健全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实施规范合理的社会救助,建立项目统一、经费统一、管理机构统一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拓宽城乡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从某些特定群体扩大为所有的贫困户和贫困居民。救助内容从基本生活转向衣、食、住、医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建设城乡就业促进体系。
建立和实施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三位一体的就业促进体系。采取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条保障线结合的方式,做好衔接、协调、统一工作,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营造稳定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延伸到乡镇。切实做好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灾害救助等社会保障工作。
3.构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坚持多元化发展,建立起在政府监督和扶持下,依托城市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管理机构和群众自治组织,具有福利性、便民性的综合服务机构,引导失业者再就业,保障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满足城乡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通过开拓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推动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规范化、产业化、社会化,发挥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四)公共卫生服务。
整合卫生资源,加大对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的投入,缩小公共卫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城乡差异性。
1.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城市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综合性医院的服务能力。通过全面整合资源、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研、教学、远程医疗等临床医疗中心功能的重点医院;依据资源特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适应未来应对突发疫情需要的专科医院;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急救网点建设,提高医疗救护水平;改造城市“120”急救指挥系统,提升指挥调度能力。在农村地区,实现由县(市)到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垂直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村医承担防病保健工作的机制,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积极稳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配套的大病救助制度,使农民逐步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2.增强公共卫生监测及疾病控制能力。
改善疾病监控设施与手段,开展疾病科学研究,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尤其是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以及慢性非传染病与伤害的防治工作,重点解决死因监测和重点危险因素控制。加强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报告和反馈制度,实现与省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提高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强化信息网络和应急救治条件建设以及骨干人员的培训,尽快编制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五)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与统筹兼顾,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人防与消防工程,构建安全可靠长效的区域防灾减灾体系。
1.构建地质灾害预防减灾体系。
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构建职责明确、预警及时、反应快速的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减灾体系。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工作,完善群测群防和监测网络,加快灾害预警机制、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和城乡应急储备机制建设,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和赈济能力。
2.完善区域消防和人防网络。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人防要求安排好掩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的地下指挥、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保障系统以及水电供应和交通系统,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毁能力,完善以指挥通信工程为核心,防空地下室为主体、专业配套工程为重点的防空工程体系。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统一布局各类消防设施,重点加强区域消防站的建设,完善消防报警、通信、调度、指挥等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进一步改善区域消防安全环境,提高消防安全能力。
七、规划实施
(一)进一步组织编制配套规划和实施意见。
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在本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发展实际分类推进,进一步做好重要区域、重要领域配套规划。通过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规划落实到重大项目上,并列入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年度计划。
根据区情特点,由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及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出台规划引导措施。加强对各类规划的实施评价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研究完善对策措施。在项目管理上,没有列入本规划及相应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对限制类项目,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对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不予许可;对已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实施。
(二)落实和完善欠发达地区扶持政策。
衢州、丽水两市和金华部分地区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扶持这些地区的发展,是浙江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1〕17号)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并根据新情况,适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
1.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金衢丽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工程,在通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防洪、环境保护、河道整治、农民饮用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广播电视覆盖等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
2.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生态经济发展。鼓励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在扶持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支持力度。
4.继续鼓励异地开发和下山脱贫。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鼓励发达地区投资者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发展。对下山脱贫点建设,在规划编制上予以帮助,在项目和用地安排上予以优先,在资金补助上予以倾斜。
(三)逐步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金衢丽地区乃至全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健全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多种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
1.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进一步体现生态补偿要求。以《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对象,以下山脱贫、“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为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额度。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体现对欠发达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倾斜扶持,体现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作用明显的项目的支持。继续认真执行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补助(贴息)政策、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励政策,积极发挥这些政策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
3.适时建立省级生态补偿基金。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集资金,除财政出资外,可集中一定比例的资源性收费或排污费,通过社会捐赠、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积极探索有效的基金运作模式,努力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
4.继续探索排污权交易、资源交易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机制,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水环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四)建立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协商机制。
适应区域合作空前繁荣、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高度重视跨区域的规划协调,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交流,促使规划顺利实施。
1.积极推进金华、衢州、丽水三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交流。根据长三角地区和金衢丽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包括联合开发各类资源、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产业分工体系、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
2.进一步加强与闽、赣、皖相邻城市的联合,促进共同发展。继续发挥浙闽赣皖毗邻九市业已形成的合作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3.寻求与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互动发展的合作机制,促进三大产业带优势互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合理流动。
4.根据需要建立地区内部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协调组织,形成经常性沟通协商机制。围绕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建设等重大课题,共同研究编制区域规划,并在规划框架内协商解决有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