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记略

发布时间:2011-08-05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生态产业是以商品生产为核心,规模生产为基础,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朝阳产业,是推进一个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模式。

“生态茶业是我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地区农业局局长安正直说。改革开放30年来,如何抓好茶产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成为历届地委、行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1994年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场,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定为茶叶检测定点企业,印江梵净山茶场的“梵净翠峰”,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梵净名茶崭露头角。近年来,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我区先后有13家企业获奖,17个产品品牌共获43项(个)奖:有石阡县的“泉都碧龙茶”、“泉都云雾茶”、“幸惠”牌苦丁茶,铜仁地区武陵山植物保健茶厂的“泉都百茶”牌苦丁茶;松桃茶叶公司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武陵山茶场的“武陵剑兰”(松桃);沿河乌江茶场的“坤龙牌”绿茶;思南县茶场的“东坡毛尖”等品牌。石阡“泉都碧龙茶”荣获“98世界茶叶博览会”银奖。

茶产业振兴崛起的号角已然吹响。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再一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引进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产业青春焕发。

强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无限动力。2007年以来,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建设的补贴和新品种引试,并将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两年间,全区共整合资金近2.6亿元投入生态茶产业建设,完成无性系生态茶园建设面积27.2万亩,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41.76万亩。2008年茶叶总产量4189吨,茶叶总产值达11366.6万元,比2007年的9198万元增加了23.6%。

到2015年,全区茶园面积预计达到1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80万亩,实现亩产值达5000-6000元,亩产量200-300斤,总产量10万吨,茶产值可达50-60亿元,可解决160万人就业,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铜仁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

在市场适应度大、前景广阔以及高端消费需求旺盛,自身又具有强大品牌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茶对于滞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铜仁而言,无疑是农村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历史机遇与理性抉择

悠久的历史是造就铜仁名茶飘香海内外的前提,传承与发展是引领未来的趋势。“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论及茶叶产地时说。思州、费州就是今天的石阡、德江、印江、沿河、思南等地。

2006年5月,贵州省茶叶所在沿河自治县发现了3株有1000年历史的古茶树和123株集中连片种植,树龄约500年左右的古茶树群。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这片神奇广博的土地盛产名茶的基础。“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200万亩左右,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地区茶产业办公室主任温顺位介绍说。

据了解,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我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我区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

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等茶产地多30天以上。 同时,经中国茶科所对铜仁茶叶样品检测,我区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在30%左右。

“要用钱,搞茶园。”“要想生活好,一亩茶园不能少。”“石阡县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就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地区农业局茶办主任温顺位介绍说。

“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程度最深却有着厚重茶文化历史和优越自然条件的铜仁,抉择生态茶产业发展,就是一把农民打开致富门的钥匙。”地区发改部门负责人说。

2008年,地委、行署“两带两圈”产业格局的确立,把生态茶产业作为一项民生性的战略规划纳入到“乌江特色产业带”范畴,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满生机的发展蓝图激励人心。

“茶产业作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支柱产业,抓好、抓实茶产业的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步伐的重大战略。”地区农办负责人说。一业兴,百业盛。茶产业的壮大发展,在反哺农业的同时,还延长了精细加工业的链条,将为城镇人口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到“十一五”期末,我区茶园面积建设将达50万亩,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投产茶园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24万亩、苦丁茶3万亩。年产干茶2.27万吨,其中绿茶1.97万吨、苦丁茶0.3万吨。茶叶总产值2.96亿元,其中绿茶2.66亿元、苦丁茶3000万元,并实现珠茶出口1.7亿元。

布局·谋篇

“我区主要围绕印江、思南、石阡、德江、沿河、松桃、江口等县,以绿茶和苦丁茶系列产品为依托大力构建生态茶产业格局。”地区农办主任说。

“斜观柏岭惊涛,古洞蛮王收眼底;细品姚溪雀舌,轻风微拂豁胸怀。”近年来,以沿河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倍受外界关注。

“姚溪春味长”,沿河姚溪是贡茶的原产地,姚溪贡茶以色泽绿润、香气清高、入口回甘等特点远近闻名。由于历史原因,三十年前,姚溪茶销声匿迹,只能在屋前屋后看到一些零星的茶树。

“两年建成10万亩姚溪茶,贡茶要发挥产业龙头的品牌效应”。两年多来,姚溪茶得到大力宣传推介,成为我区生态茶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等县,如明朝永乐年间列为贡茶的“梵净山绿茶”,还有“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黔东毛峰”、“武陵春富硒茶”、“夷州翠芽”等,目前都成为了产业体系中较为耀眼的品牌,政府给予强势扶持发展。

2008年是我区生态茶业大发展的一年。全区各县纷纷结合实际出台措施鼓励发展生态茶产业。“机关干部职工,含转任非领导职务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独资新建茶园100亩以上的,可以留职带薪从事茶叶产业发展”。在石阡县,县政府出台了干部可留职带薪从事茶叶生产的优惠政策。

该县还规定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