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荒山种茶人

发布时间:2010-02-05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拿口镇朱坊村,时常可见一位在山上忙碌的中年人———他就是今年被评为南平市劳动模范的种茶能手兰成发。他怎么会和茶结下不解之缘呢?这还得从头说起。1991年底,新婚不久的兰成发带着妻子到福安老家走亲戚,了解到此地清明前的茶青每公斤都可卖到60多元,成品优质茶每公斤可卖到400多元。“一亩茶山可年产茶叶50—70公斤,亩产值3000多元,如果种10亩就可卖3万多元,种上20亩,甚至……”他心里不停地盘算着。

不久,他回到朱坊村,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一片40亩的荒山无偿提供给他开发,兰成发种茶的信心更足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他远到浙江杭州,近到福安、光泽等地拜访了当地的种茶大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请教了镇农技人员,取得他们的支持。1992年9月,兰成发把几年来积攒的1.5万元钱拿出来,并说服了妻弟一起合伙种茶,还向信用社贷款5000元,从福安引进7万多株“福云6号”茶苗,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就在兰成发开荒将茶苗种下去的第二年,天公不作美,出现了少有的旱灾。由于他经验不足,加上资金不够,茶山上喷灌设施没有及时跟上,造成70%近5万株茶苗枯死,他的妻弟见此情形撤股不干了,他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吃一堑、长一智。兰成发意识到搞农业生产不能没有科学知识。这以后,他每年都花上不少钱订阅有关报刊、杂志。白天上山劳动,晚上灯下攻读,一有机会就向镇、村农技员请教,终于摸清了不同品种茶树特性。到1995年年底,他的茶山面积已达40多亩,近10万株,品种除“福云6号”白茶外,还引种浙江龙井等优质绿茶,并在几年的经验积累中,他掌握了育苗技术,从1996年开始至今,他每年都育茶苗4万株左右。

为炒好茶,兰成发一双手在温度高达100多度的铁锅里翻炒,一双手全被烫起泡,连筷子都不能抓。为炒好碧螺春茶,他花了500元钱请来一位炒茶行家,向他请教。每次有炒茶能手来他这里购买茶青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将他们留下来,免费提供设备供他们炒茶,自己从中“偷”学炒茶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炒出的茶叶逐渐小有名气,浙江、安徽等地的客户都跑到这里定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他每年可销售茶叶3000多公斤,获纯利近6万元,每年还育苗4万株,收入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富裕后的兰成发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不仅把自己所学的种茶、制茶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取经的村民,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扶持。村民朱建强、杨长根想将竹前村的一片近100亩的荒芜果山租赁来种茶,但又怕资金和技术跟不上,兰成发得知这一情况后,拿出2万元,以入股的形式支持他们种茶。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8户群众种上了茶叶,新增种茶面积200余亩。在采茶、制茶过程中,他总是请本村群众帮忙,一方面解决村里的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带动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在采、制茶的7个月中,他支付本村村民的劳动报酬就达6万多元。

去年“6.22”洪灾,他顾不上自己被毁的10余亩茶山,花了5000元钱买了一台16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发电供应全村照明,深得群众的好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兰成发又开发了一片50多亩的荒山,种上了新优茶苗。为提高茶叶档次,他投资2万多元购置了炒茶机、烘干机等设备。目前,他还计划兴建一座集厂房、工房、住房为一体的框架型住宅群……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