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张凤昌:崂山人的精神雕像

发布时间:2011-05-17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八年无偿献全血2400ml、血小板33次的王家村社区居民王勤才,捡到900万日元迅速归还失主的的哥何开功,捐资助学而自己住集装箱的奇人王明殿,被病魔夺去三位亲人但自己还积极回报社会的王奎海……精神文明之花如奇葩绽放在崂山区各个领域。崂山人用自己乐于奉献、朴实无华的精神书写着崂山人自己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精神文明赞歌。

▲张凤昌在指导农采茶。

2月2日,记者在崂山区采访了让崂山数万茶农交口称赞的茶业技术推广员张凤昌。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扎根在崂山茶园,使崂山茶的种植面积从67亩发展到12900多亩,帮助崂山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7年来他帮助了多少茶农,指导了多少茶园,张凤昌记不清了,他用自己的奉献在崂山茶农中树起一座丰碑,“有问题,找张工。”已经成为崂山茶农的口头禅。

凉泉村有了依靠

“老张,快过年了,送点俺村自己产的茶叶给你和林业局的同志,你们可别嫌弃啊!”崂山北宅街道凉泉村的村支书豪迈的声音在张凤昌办公室里响起。张凤昌的同事都笑称,每到春节,总能沾张凤昌的光,喝上地道的崂山茶。

“为崂山水库的建设,北宅的凉泉村村民们无偿搬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保证水源不受污染,他们不采石、不砍树、不挖沙,我很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事。”张凤昌专门到村里考察了几天,得出的结论是:“土质还行,可以种茶。”

“那时候我家里事情很多,原本想等家里的事告一段落再着手,但是我到他们村里考察,发现很多家庭经济真的是太困难了,村民们迫切希望能改善经济状况。”张凤昌说。

2004年凉泉村整了80亩茶园出来,当年就扦插了90万株茶苗。张凤昌从整地开始,连续几十天凌晨三四点钟赶到茶园,一直忙活到天黑。“那时候心里就想着,可不能让村民再损失一分钱了。”张凤昌的付出村民都看在眼里,经常有村民招呼张凤昌歇一会:“张工,天气这么热,到家里吹吹风扇喝口水吧。”张凤昌每次都回答:“不歇了,你们也别歇了,咱们抓紧时间把茶苗插上,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

凉泉村的村民已经把张凤昌看作自己人了,称呼从“张工程师”到“老张”,见面都要停下来唠两句。如今,这80亩茶园为凉泉茶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里的青壮年也陆续回到村中,因为在村里种茶的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

“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1984年到1989年,张凤昌调到沙子口林业站工作,妻子当时也在沙子口的一家企业工作。那时,孩子还只有两岁,每天都送托儿所。直到今天,张凤昌还记得,有一天他提早回家,远远地看到孩子蹲在家门前自己玩,小脸小手上都是泥巴,“儿子,你妈妈呢?”“叔叔,我妈妈还没有下班,我很乖啊,不会乱跑。”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年,但是说起这件事来,张凤昌的声音哽咽起来。

在沙子口那几年,正是崂山农民开始大面积种茶的一段时间,茶农没有任何经验,凡是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张凤昌,张凤昌有时候一天要跑五六个村,年幼的孩子对爸爸的形象几乎毫无印象。

凉泉村的村民把张凤昌视为大恩人,但是张凤昌提到这件事神情却很黯然。“老张为了这事,耽误了小孩高考,他心里难受着呢。”一名熟悉张凤昌的同事告诉记者。

原来,就在凉泉村整完地准备扦插茶苗的时候,张凤昌的妻子突然生病了,而孩子当时也正处于冲刺阶段。“当时凉泉村的项目已经箭在弦上了,如果没有我指导,有了损失他们的村民根本就承受不了。”从1980年开始,张凤昌一直是崂山区林业局唯一一名茶叶技术人员,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

“幸好孩子很懂事,每天放学之后帮忙照顾妈妈。但是这一个多月的分心,孩子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成绩出来那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他妈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工作从来都很支持,就这一件事,不知埋怨了我多少次。”张凤昌说到这里已经控制不了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这些都已经过去了,你看我提它干啥!”张凤昌擦干眼泪,不好意思地说。作为崂山区唯一一名茶叶技术人员,他见证了崂山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睹了崂山茶农由贫变富的可喜变化,其间他付出的心血、做出的牺牲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辈子都愿意和茶打交道”

直到1980年,张凤昌从临沂农校的茶叶专业毕业之后分配到崂山林业局时,崂山总共只有67亩茶园。

“这是咱们局里新来的同志,茶叶专业的,以后咱们崂山这67亩茶园就归他管了。”当时局长向大家介绍张凤昌的场景,直到今天张凤昌都记忆犹新,“局长一说完,大家就热闹起来,最多的声音是:‘还有茶叶专业’啊?”张凤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很多。

“两个月下来,差不多摸清了基本的水土质量和气候情况,我认定崂山茶有前途。”既然适合种茶,那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崂山茶园只有67亩呢?张凤昌就这个问题翻看了很多书本,也和很多茶农交流过经验,直觉告诉他,往常照搬南方的种植方法有问题,才使得茶树“水土不服”,只有寻找适合崂山的种植方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1982年,张凤昌说服石湾、大河东、小河东等几个村子拿出300亩地来开辟茶园。1983年,采用新方法种植的茶苗第一次投产,当年平均每亩收了30多斤茶叶,比常规种植提早了两三年投产。1984年,每亩产量达到110多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崂山茶获得大发展。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崂山区的茶园从当初的67亩发展到今天的12900多亩,凡是条件适合种茶的村子基本上可以说家家户户有茶园,种茶已经成为崂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了。

而张凤昌在崂山茶农中的名气也颇为响亮,很多茶厂都想聘请张凤昌做技术顾问。“我都告诉他们,作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我对他们的指导都是应该的,不需要聘请我做技术顾问什么的。”张凤昌也表示,将来退休之后如果还有茶厂愿意聘请他,他会考虑接受:“这大半辈子都和茶打交道,已经离不开了,如果可以,我这一辈子都愿意做个茶叶技术员。”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