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时代先锋:“高级茶农”的人生追求

发布时间:2011-06-02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他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坚韧的毅力,使崂山从最初的67亩发展到现在的1.07万亩;他的足迹踏遍崂山的山山岭岭,3000多户茶农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研究和推广的技术成果,帮助茶农从最初的每亩年产量30公斤、年收入3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亩产100公斤、年收入1.5万多元……

他,就是崂山区农林局高级工程师张凤昌---被茶农称为"贴心人"和"领路人",被同事称为"高级茶农",被同行称为"崂山茶北斗"。25年来,张凤昌在发展崂山茶的舞台上,用自己无怨无悔的奉献和追求,品出了人生的真谛---让党性在爱民、为民、富民、利民中闪光。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崂山茶做大、做强,造福崂山茶农"

1980年,品学兼优的年轻共产党员张凤昌从临沂农校茶叶专业毕业,来到崂山林业局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对贫穷有着切身体验的张凤昌立志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发展茶叶种植业,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头冷水:当时,崂山仅有的67亩茶园,一直沿用南方种植方式,产量低、见效慢,致使各级主管部门对发展崂山茶提不起兴趣,农民更不愿费时费力种茶。

治穷先治愚。张凤昌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当时全县7个山区公社200多个村子,向当地林业局、镇、村领导"灌输"种茶的好处。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说动了县林业局和沙子口镇的领导,确定3个村拿出背风向阳、适合茶叶种植的200多亩地作为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的试验田。

张凤昌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面对着当时几乎一片空白的崂山茶种植业,他先从种子这个制约崂山茶发展的基础环节入手。连续"磨"了十几天,他对发展崂山茶的执着和坚韧打动了市茶叶公司的领导,不仅无偿为崂山茶农提供茶种,还带他到安徽引进新品种,实现了崂山茶的品种改良。

种子问题解决后,他又遇到了茶叶机械这块更难啃的"骨头"。1980年以前,由于茶农买不起茶叶机械,都是用自家的吃饭锅炒茶,甚至直接卖未经加工的鲜叶。茶叶质量得不到提高,卖价就低,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他想方设法以极为优惠的条件帮助茶农购买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茶农们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操作,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崂山茶加工实现了手工加工---机械加工---不锈钢茶叶机械加工三次飞跃。1999年,经过多年的实验和摸索,他又帮助王哥庄茶农陆志强成立了茶叶机械加工厂,生产出了高质量的茶叶机械,结束了崂山茶农从外地买进茶叶机械的历史,使崂山茶的发展走上了低成本、高效益的规模扩张之路。

在搬掉种子、加工机械这两只"拦路虎"的同时,张凤昌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茶叶种植增产新技术研究、试验和推广中。1981年春,他开始联合临沂地区茶叶站进行种植方式的新技术实验。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他一头扎进了茶园里,孩子一直到两岁多还不认识他。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1983年,他带领茶农在全省率先试验成功、推广了这项新技术,结果比常规种植提早2-3年投产,达到一年种、二年采、三年亩产超50公斤的好收成。到2004年,这项技术在全区推广10219余亩,茶农年收入达8000万元。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技术传授给茶农,让他们都掌握致富本领"

多年来,崂山茶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农队伍不断壮大。但老茶农凭经验吃饭、新茶农摸着石头过河,吃够了不懂技术的苦头。张凤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马上把所有的技术都传授给茶农。

2003年9月3日是茶农王朝亮一个无法忘记的日子。刚成立的新茶场从杭州农科院引进了新品种,但如果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插苗,所有的投入都将化为乌有。张凤昌从3日晚就开始手把手地教30多名工人插苗,一直到次日凌晨3时多才下山,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由于插苗及时,60万株茶苗全部成活,避免了经济损失。

2004年,为帮助北宅街道凉泉村失地农民解决生活出路问题,张凤昌指导他们新上了80亩茶园,并于当年秋天对90万株茶苗进行扦插。他从整地开始,连续十几天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赶到茶园,一直忙活到天黑。这期间,妻子生病、孩子参加高考正处于冲刺阶段都需要他照顾,但他默默克服了这些困难,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茶园。如今,这80亩茶园为凉泉茶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

病虫害防治让茶农头痛不已。2004年秋天,凤凰岭茶场爆发蛴螬灾害,张凤昌连续在山上守了三天三夜,帮助茶农配置药液连夜喷洒,及时遏制了病虫灾,保住了新建茶园,避免了重大损失。每当春秋季病虫害易爆发的季节,他都守护在茶园里,帮助每家每户查看茶叶生长状况,传授病虫害预防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消灭病虫害。

随着茶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炒茶又成为横在茶农面前的一道难关。帮助茶农解决技术难题,就是工作的最高追求,这是张凤昌一直恪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崂山茶加工的工艺流程绝活。谁家新买了炒茶机,他都主动上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茶农。于戈庄茶场朱江伟新上了炒茶机,他连续3个晚上守在炒茶机旁,教会了朱江伟各种炒茶方法。

多年来,全区几乎每个茶农都有张凤昌的手机号码,无论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只要打电话求援,他总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茶地。他平均每年举办培训班上百期,编写发放明白纸和技术材料上千份。

"我最欣慰的事情,就是为茶农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排忧解难"

生活中的张凤昌谦朴随和,布满皱纹的脸上总带着真诚的微笑,茶农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他。

1992年,北崂村茶农胡孝林为了购买炒茶设备,东挪西借凑了7000元,但还差6000元没有着落。张凤昌听说后,二话没说将家中积攒的4000元拿出来,又从亲戚手中借了2000元交给了胡孝林。此后,张凤昌又动员胡孝林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截至目前,北崂村共发展茶园400多亩,200多户茶农走上了富裕路。

1995年,东韩村民王朝亮承包了120亩荒山进行绿化。由于缺乏市场调研,选择了一些不适应当地栽植、没有经济效益的树种,结果年年亏损。后来,他听说了张凤昌的名字,便带上礼物前往拜访。张凤昌拒绝了他的礼物,二话没说就随他来到山上,整整一个月时间,帮助他重新进行了规划并成立了凤凰岭茶场。张凤昌又先后为他争取到了退耕还林扶持资金和农业示范园建设扶持资金,帮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张凤昌深深感到崂山茶生产要上规模、上档次,茶农要增产增收,资金已成为主要瓶颈。在他的呼吁下,崂山区政府出台措施,每年拨出专款,以奖励的形式提供给困难茶农,帮助他们购买茶叶机械和扩大再生产,扶持崂山茶发展。2004年,崂山区投资860万元建成了中国北方唯一一家专业性茶叶博物馆;最近两年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青岛崂山茶节,探索出了一条崂山茶"多元化"发展和兴茶富农的新路子,崂山茶已成为崂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龙头产业。

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崂山的广大茶农,把生命融入到了崂山茶的发展中。张凤昌见证了崂山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睹了崂山茶农由贫变富的可喜变化,让茶香飘满崂山大地始终是他一生的追求。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