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村姑”登上六堡茶大雅之堂

发布时间:2013-02-04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村姑都市卖名--来自六堡茶乡地地道道的村姑易燕花,从打工到开店,艰辛创业,把地地道道的六堡茶卖到都市中,以她的淳朴、热情和诚信,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当今知名六堡茶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六堡茶的厂家、商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短短几年,六堡茶厂家从寥寥数家发展到数十家,六堡茶业界也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六堡茶人,作为六堡茶的一道亮丽风景,正是他们凭着对六堡茶的钟爱和敏锐商机,引领梧州六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走出茶乡创业易燕花,人们都亲热地称她作“村姑”,来自六堡镇首溪的一个农家。

由于家境贫穷,哥、姐到广东打工去了,孝顺的阿花在家中照顾年迈的父母,帮干农活。200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阿花和年近七十的老父亲各挑一担稻谷到公路边,看着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老父蹒跚的步伐,看着老父被汗湿透的衣服,阿花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习提升自己,一定要到城市里多挣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第二天,阿花拒绝了老父要塞给她家中仅有的100元钱,兜里仅装着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25元钱,走上了到梧州的艰辛创业之路,用了车费,她的身上只剩下了5元钱。

人生地不熟的阿花,找到了也同在梧州打工的同学,暂时借宿安顿了下来,便开始四处找工作了。生长在茶乡六堡的阿花,自小就听老人说起过,对六堡茶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阿花找到了她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一个茶庄泡茶卖茶。

淳朴而勤快的阿花很快赢得了茶庄同事的喜爱,开始了学茶艺和卖茶的打工生涯。女店长非常喜欢这个淳朴善良的“村姑”,教了她很多东西,还帮着联系并资助她读夜校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易燕花对这段打工经历记忆犹新,她说:“我从心里面感恩,感恩那些在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的好人。”

2007年11月的一天,刚刚忙完一天工作、疲惫不堪的阿花得到六堡家中母亲被毒蛇咬了的讯息,在老乡的帮助下,阿花匆匆赶回六堡首溪,回到家中已经是很晚了,昏暗的灯光下,看到躺卧床上的母亲被蛇咬伤后乌黑僵硬的大腿,而同时父亲也在山坡上摔伤,伤口如杯口般大,还在缓缓流血,躺在长椅上。因为没钱,不敢去医院医治,两个老人只能自行敷些生草药在家里呆在,滴水未进。看到这个情景,孝顺的阿花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虽是不放心家中年迈的父母,但同时也更坚定了外出创业的决心。

第一单六堡茶生意2008年,只身从六堡镇再来梧州打工的阿花,接到了她的第一个茶订单。是一个柳州的客商,通过她的朋友联系上她,要100斤六堡茶谷,指定要六堡地道原种的春茶,对品质要求很高,但给的价钱也相当高,这意味着,仅仅这一单生意,她就可赚到三千多元。

于是,每月仅400元工资生活拮据的村姑开始四处筹借,向同学、朋友、亲戚,好不容易才凑齐了九千多元,阿花请假回到六堡,一处处地对比、把好关,在山区跑了两天,才把100斤茶找齐了,连夜再把茶送到客商手中。客商试茶后,对茶非常满意,并留下阿花的电话,指定以后都从她那里进货。村姑的这第一个客户也成了她日后的常客。

打算开一家“村姑六堡茶行”的阿花四处寻找,最终在江滨大酒店后面找到了一个铺面,开始她的创业之路。保证茶品质量的做法,让村姑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她以诚信打造品牌的决心。淳朴而热情的阿花很快赢得了周边茶友的认可,“村姑”的牌子在茶友间很快传了开去。

以品质打亮“村姑”品牌有一次,六堡镇里有个茶农,把一个老茶寄存在阿花店里代售,说是有10年陈的老茶,事忙的阿花一直没时间尝试,便一直搁着在店里了。这天,一个广东人由梧州茶友引领着,来到阿花的店里要买些10年陈的老六堡茶。当时在外面送货的阿花接到电话,想起了茶农寄售在店里的10年陈老茶,便推荐这位广东茶客购买该茶。这位广东茶客也很爽快,谈妥价钱后便买了10斤,乘车走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阿花的店里来了几位茶客,大家边喝边聊,其中一位茶友说起,数月前他跟他的广东朋友在村姑那里买了些10年老茶,不过,后来他喝过后发现好像年份不对,应该不够10年。阿花马上想起了当时在电话里达成的这一单交易,忙将茶农寄售的老茶剩下的一些拿出来一起品尝,发现虽然品质也很不错,但年份是不够的,最多不过六七年左右。阿花赶忙请这位茶友联系他广东的朋友,提出几种“补偿”方案,如把原来的茶拿回来,换真正10年的老茶给他;或者把茶的差价退回,或另外以补偿形式另送些好茶给这位广东顾客。并请这位茶友代为解释这个老茶她事先没有试过,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期望能得到这位顾客的谅解。据阿花自己说,为了表示歉意,她还多送了半斤20年左右的老茶给这位广东茶客。

又是几个月后,这位广东茶客带着几位广东朋友再度来到阿花的店里。除了盛赞村姑做茶的诚信经营外,也给阿花带来了两万多元的生意。

珍惜信誉赢得顾客信任第二届春茶节期间,阿花的展位生意非常好,熟客带来生客,阿花一天忙个不停。春茶节过去后的几个星期左右,一位茶友来到阿花的店里,说在春茶节期间,在展位上购买了一袋26斤的茶果壳,哪知道,喝到后面,发现这袋茶果壳的下面,有厚厚一层的碎壳及粉尘,估计是筛出来的碎末。不过,由于当时没留意,现在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才发现,也没指望能换,只是过来喝茶顺便问问。阿花二话不说,让顾客拿回来,给换上最好的茶果壳,并送了半斤老茶以表歉意。说到这里,阿花感慨地说:我的茶一般我都要每样试过,品质好才上架销售的,春茶节那几天,实在是太忙了,其中有一袋是货尾,筛出来打算日后处理的,哪知道错拿了给顾客。看来,一点点疏忽,都不行啊。幸亏这位顾客发现有问题,还提出来解决了,不然,不单少了一个顾客,而且,他身边的茶友也会受到影响,对我的信誉产生影响,这样就麻烦大了。

淳朴和善、惜誉如金的村姑茶行逐步在茶友中得到认可,一些老茶友也拉来不少新茶友,为村姑阿花拓展了销售渠道。由于信誉良好,很多外地客商,只要一个电话,把茶品的要求、数量说清楚,便打款过来,阿花直接发货过去就完成一笔生意了。

几位老茶友常常到阿花的店里喝茶买茶,其中一位还赋诗一首发到了她的手机:

村姑六堡茶,色香味俱雅。甘醇寿而健,信誉一枝花。

从小小一首诗,可见茶友们对阿花信誉的高度评价。

收藏老茶作镇店之宝说到为什么选择做茶,村姑阿花马上就说,作为六堡人,当然要做六堡茶啦。从小听乡里的老人说起六堡茶的好,说起当年六堡茶产销的辉煌,她一直便知道六堡产名茶的说法,也自小对六堡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小耳濡目染,也对六堡茶很有认识。

阿花说,在她经营六堡茶面对区内外的客户的时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客户由衷地说的一句话:“六堡茶是个好东西。”无论从其品饮口感、储存简易到其保健养生功效,这位客户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阿花将家乡名茶销售出去的信心。

六堡茶以陈为贵,越陈越佳。在六堡长大自幼接触六堡茶的阿花深深懂得,这几年来,她遍走四乡通过各种关系搜寻老茶。不过,近些年来,不少茶友茶人到茶乡“淘宝”,乡间已经基本上极少老茶了,而且价钱也已经非常贵。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到很“山”的山窝窝里“寻访”、“淘宝”,终于也找得几款年份足够、品质优秀的老茶,每每说到如何寻找这些老茶,村姑阿花总是掩饰不住心里的兴奋。

阿花所存的几款珍贵的极品陈茶俨然成了镇店之宝,不肯轻易示人,据说曾有广东茶友开出高价要买,阿花没舍得卖出。她说,这些珍贵的老茶最能体现六堡茶的历史文化,要留着让更多人通过老茶感受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品质。

时刻不忘家乡父老从一个兜里揣着仅剩的5元钱在茶店泡茶的打工妹,到现在拥有相当的客户群体、营业成绩相当骄人,成为农家六堡茶人中唯一一个独立创业的年轻女店主,阿花付出了比常人加倍的努力,所走过的路可以想知是异常艰辛的。

在销售上取得成绩的阿花,没有忘记那片回报养育自己的大山和大山里面的乡亲父老,在首溪小学为小学生修建球场需要资金,相关人员找到她的时候,阿花义无反顾地为之捐了款。首溪大山村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陈姓老人,无人照顾,阿花在回家的时候,常常去看望老人,给老人一点钱,把米、油送到老人家里,让老人很是感动。据乡里人说老人临终前还多次念叨着:“阿二(阿花的小名)对我最好了。她真好。”

阿花说,其实,现在她创业才刚刚起步,钱不多,也正是很需要钱将茶店做大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六堡首溪的家乡父老,母校的孩子需要,她都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帮上他们一点。“做人不能忘本”,这是家中老人教的,也是六堡茶乡人的世代相传的优秀品德。

历史上,六堡镇的首溪村不是六堡茶的主产区,产量不大,种植也较为零星。在她的带动、支持和鼓励下,阿花在首溪的亲朋好友、四邻乡农纷纷开始在山上、坡边种植原种六堡茶。为此,阿花还帮助其中一些农户联系种苗,联系人员给予种植技术的咨询。阿花说,她觉得发展生态茶园,做生态六堡茶是发展趋势,她也坚持品质把关,把原生态的绿色环保六堡茶呈献到消费者手中。看到过去种植原种六堡茶不多的家乡首溪的山上渐渐增加了,她心里是特别的高兴,相信通过种植加工六堡茶,首溪的乡亲父老能拓展致富之路,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