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让西坑茶重新“香”起来

发布时间:2013-02-23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季节,黄岗山北坡、桐木关东侧的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坑村,在一派野花发而幽香的春色中,最亮丽最惹人眼的,是条萦肥实的茶叶

这个季节,组织采、制茶,接待来品新茶的茶友、购新茶的客商,土生土长的茶老板姜维平忙碌而快乐。采摘新茶的西坑村民忙碌而快乐。品新茶购新茶的山外客人兴奋而快乐。这个季节,西坑村民每户采茶收入2万多元,姜维平生产茶叶4万多斤,一批批来西坑品茶买茶的客人意犹未尽。

这个季节,西坑真热闹。

让这个地处武夷山腹地的小小山村热闹起来的人和事,是西坑人姜维平和西坑茶叶。

西坑因茶香而热闹过400年400多年前,西坑因茶而热闹。

当年的西坑,虽然山高谷深路难行,却是一条重要的闽赣商旅通道。距此只有10多里处的桐木关,承担了“太平时则行李往来,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任务。

太平时,这条古道上,日夜驿马如飞,商旅来往不绝。闽越地区产的食盐、桂圆、荔枝、纸茶、笋干、香菇等物产,就是通过日夜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崇安担”的挑夫挑到紫溪装船(宋至明清,紫溪是闽赣货运的一个重要码头。大船到河口,中船到永平和石塘,小船到紫溪),然后运到“八省码头”的河口装大船进入长江,而后到中原各地。而西坑及其邻近的篁村、三港、星村(后两者属福建辖地)一带所产的茶叶、特别是河红茶的极品小种红茶,则是各地茶商、特别是英俄茶商的抢手货。

河红茶是有历史的。

宋代,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是朝廷贡茶。明代,铅山知县笪继良大力推广种茶业制茶业,并推出了一系列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茶成了全国闻名的红茶,外地商人纷纷来铅山采购。明《铅书》记载:“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其时,铅山成中国茶叶的制茶技术中心和商贸中心。明万历年间,英国商人威廉·马克思在其所着的《茶叶全书》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茶市。”《中国茶乡之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自行据此采购河红茶。”明《铅山乡土志》描述:“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到了清康乾时期,河口一地从事茶叶加工的达3万多人,专营茶叶的茶行有上百家,武夷山区各地的茶、浙江和安徽的茶均经河口外销,全国各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大商贾。蒋士铨曾经在诗中写道:“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对此是这样记载的:“河口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许多茶商就在河口收购茶叶……河口为红茶贸易一大市场,各地商人都到河口购茶叶,或者把茶叶运往其他各地。”

西坑小种红茶是有历史的。

清《铅山乡土志·物产》记载:“河红茶产高山者为最,每年约出百万石。”。这“为最”的“产高山者”,就是产在西坑一带的河红茶之极品小种红茶。它曾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之“茶中皇后”。英国人诺顿说:“喝正山小种红茶胜过饮人参汤。”诗人拜伦喝过河红茶后在他的长诗《唐瑛》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变得那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山中的红茶”。西人“能品一盏,竟不问价。”其爱小种红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17世纪的英国,绿茶每磅售价十六先令,而河红茶则要三十先令。不少英、俄等国茶商,为了多购小种红茶,就亲自到原产地西坑、三港一带来购茶。

那时的西坑,做茶叶生意的晋商、徽商、英商、俄商等蹲点在此收购茶叶。这些专做茶叶生产的商人,头年就付足定金,开春就提着重礼来到西坑的做茶人家,做客山中收购,直到过了端午节才出山。

姜维平因西坑茶香而创业地处海拔千余米的西坑,夹在黄岗山(海拔2158米)和独竖尖(海拔2128米)两座高山之间,“峰耸削天,白云滃之”(明王世懋),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云雾缭绕,雨露充足,年平均气温14.2℃,降水量2583mm,空气相对湿度84%,日照时间长964小时,无霜期250天,冬暖夏凉,没有任何污染。这里生长的茶叶,品质超群。

可是到了近现代,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样好品质的茶却每况愈下。在近几十年中,星散在高山峡谷间的1300亩茶园,却无人打点,甚至于无人采摘。

这太可惜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紧邻的三港、星村等地的茶叶生产却红红火火,并恢复了小种红茶的生产,还向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申报了原产地标记注册。所幸,桐木关那边的福建人还未向国家申报“河红茶制作技艺”的“非遗”。“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茶师遍中国。”“河红茶制作技艺”还在我们这边,这个特定名词是我们这边的。

西坑茶往昔的辉煌还能再现吗?河红茶师的技艺还能在西坑传承吗?西坑还能因茶而热闹起来吗?

喝桐木水的姜维平,从小就是一遍遍听着外公讲述西坑茶史长大的。他的外公苏俊,是个读过很多书的文化人,一生在西坑深居简出,饮茶,吟诗,作画,作过很多西坑山居、山水、茶事的诗画。耄耋之年的外公,仍然不忘跟他唠叨西坑茶事。看着外公对西坑茶的深情,想着西坑往昔的热闹和辉煌,1999年3月,姜维平承包了原西坑茶厂荒废了的500亩茶园,开始了西坑茶的复兴之路。

这年,他在杂草杂树与茶树一起丛生的茶园摘下新嫩的茶叶,用自己家厨房的锅灶做了百十斤新茶,背到永平铜矿去卖,10元一斤。永平铜矿人抓一把茶叶闻一闻,泡一杯茶叶尝一尝,全买下了。第二年春天,全家人忙了两个月,做了数百斤茶叶,他骑着摩托车运到永平铜矿去卖,15元一斤,被抢购一空。第三年春天,他雇了几个村民,做了两、三千斤茶叶,他骑着摩托车运到永平铜矿和铅山县城河口去卖,20元一斤,不够卖。

2004年春初,姜维平筹资了30多万元,添置了制茶设备,高薪聘请了几个有丰富经验的制茶师傅。在摘新茶的时候,他日夜和几个制茶师傅一起,反反复复从香、色、味、形等方面研试制茶新方法,狠抓茶叶品质,注册了“武夷玉枝”商标。2005年,“武夷玉枝”中的“武夷云芽”获得“江西绿茶杯”金奖。2006年,他正式成立了江西省铅山县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此后,他相继开发了武夷云翠、武夷云毫、武夷云露、武夷云片、武夷云针、武夷云玉等10品种,并全部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绿色食品(AA)认证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的有机茶认证;参加北京、南昌等地的茶博会,年年获得金奖。到了2008年,他的茶叶销量达到1.5万公斤。

2009年,姜维平追加投入,添加新设备,通过他和制茶师傅的反复摸索研制,终于恢复了小种红茶的生产。小种红茶一上市,立即受到青睐,上门客户源源不断,电话订单应接不暇,销售形势很好,供不应求。当初,他是骑着摩托车销售;如今,是客户上门求购。

河红茶师的制茶技艺传承下来了,西坑渐渐又热闹起来了,这是姜维平12年努力的结果。

姜欣子承父业标准化生产姜维平承包的500亩茶园,加上全村200户各家的茶园,西坑共有1300多亩原生态高山老茶园。在姜维平的示范作用下,这1300亩老茶园经过西坑人的修剪、垦复、培育,每年春天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经过姜维平12年的努力奋斗,他的制茶厂固定资产已达到300多万元,他生产出来的西坑茶已恢复了往昔的荣光而畅销茶市场。

这份西坑的茶事业,谁来把它进一步做强做大?

“我来担当!”在姜维平茶厂里忙这忙那的一个小伙子,信心十足地回答了记者的这个提问。

这个很阳光的小伙子,是姜维平的儿子姜欣。他今年23岁,7月就要大学毕业了。他学的专业是财经,但他决定改行,子承父业做茶叶。这个学期的最后一段实习时间,因为当春茶事忙,他就回到了西坑,在茶厂里跟着父亲实习。

谈起接承父业的打算,姜欣告诉记者,夹在黄岗山和独竖尖之间的西坑地理条件,对茶叶的生长太好了,这是西坑的地理位置天生注定的。西坑先辈人创造了西坑茶辉煌的历史。父亲辛苦了12年打下了坚实的茶业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他没有理由不承接这份事业,没有理由不把这份事业做好。毕业后,他打算跑跑各级茶科院所和各地大型茶业企业,学习科学种茶制茶,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制茶,标准化生产茶叶,不断提升西坑茶的品质,特别是要让小种红茶再创辉煌。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