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左宗棠为黑茶作出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3-12-25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光绪元年(1875年),年事已高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期整顿西北务。

左宗棠整顿西北茶务,其措施是:

一是豁免历年积欠,消除茶商顾虑。规定“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捐”。这一措施调动了茶商的积极性,许多商人改营茶叶

二是另组新柜,恢复茶销规模。左宗棠既整顿原有东西二柜,又组织了新的茶叶组织――南柜。据《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载:左宗棠“遴选新商采运湖茶,是曰南柜”。南柜的茶商主要由湖南老乡充任。南柜在西北军政府的强有力的扶持下,经营业务和规模迅速发展,后来居上。

三是改引为票,严格税制。整顿茶务之前,西北地区的茶商一般靠“茶引”购买茶叶,当时规定1引80斤,茶商可不受数量限制,随意领取茶引,有的商人领取的茶引多达数十乃至百引。这样就使得茶引制相当混乱,既缺乏严格的管理,又易偷税漏税。左宗棠改“引”为“票”,“以票代引”。 按当时的具体规定是:1票=50引≈4,000斤,承领人至少得领1票,并且必须在陕甘一带有房屋不动产,与此同时,实行同行3家连环保结,属历史上的株连作法,也是合同担保的雏形。清政府规定每票征税银258两,初领时先收100两,将茶运送到兰州入库时,再补缴交其余的158两。在缴纳课税后,可自由经营。

四是鼓励茶商运销,与外商竞争。针对外国商人在沿海各口岸购销茶叶的现象,左宗棠经过与湖南省有关部门协商,对于持有陕甘茶票的茶商运茶过境时,只征收税金2成,其余8成由陕甘都督府补贴,在湖南应解甘肃协饷内划抵。这一措施可谓一举两得,既激发了茶商运销茶叶的积极性,又解决了甘肃协饷历年所拖欠的问题。

西北茶务整顿以后,茶销业逐渐复苏,清末民初有了长足发展,仅兰州地区经营茶叶贸易的商号就增至40余家,所发茶票逐年增加,每年经销的茶叶多达数百万斤。据不完全统计,光绪八年(1882年),第2案茶票的发行量为402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8案茶票的发行量增加到628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11案茶票的发行量增加至1,855张。这一年,仅新泰和、魁泰通等8家陕西帮茶号就领取茶票320张,计茶128万斤左右。其中新泰和一家就承领茶票82张,计茶32•8万斤;魁泰通承领茶票44张,领茶17•6万斤。

原来的西柜的商号魁泰通,在与东柜茶号合伙经营的10余年内,迅速兴盛起来,重新变成了独立经营的茶号。再如南柜的乾益升、天泰运等茶号,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到民国初年,天泰运的副茶已经畅销西北各地。

清末民初西北地区作为茶叶出口的重要通道,将华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西亚和俄罗斯销售。早在左宗棠督理陕甘政务时,俄国人索思诺福齐等人就曾经来到兰州,向左宗棠请求在西北地区通商,期盼两湖茶(湖南茶和湖北茶)销往俄罗斯。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同意经兰州、嘉峪关,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将茶叶销至俄国。光绪八年(1882年)至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与俄国先后订立了《伊犁条约》、《俄商借道伊、塔运茶出口章程》等。这样,大量茶叶通过西北地区而运送至俄国。据统计,当时俄国所需的华茶竟占其用茶量的1/3左右。徐方干在《历代茶叶边贸史略》一文中评价左宗棠整顿甘肃茶务时指出:

左氏引案之制,始于公历一八七五年,废于一九四二年,其间,凡经六十余年,此种制度施行以来,乃挽回咸(丰)同(治)(1851~1874年)年间西北茶销停滞之全局,亦即奠定六十年来西北边销之基础也。

北洋军阀和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势力的控制往往力不从心,对于西北地区的茶叶贸易只能是任由地方政府进行,实际上所能做到的只是征收茶税而已。因此,这一时期,政府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管理税收上,而不是直接控制茶销业。将西北茶销业纳入市场运行,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北地区茶销业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颁布了《茶额统税征收暂行章程》,茶叶也被列入征收统税的商品之一。按此规定,所有国内外运销茶叶,不论品种和质量,一律从价征税15%,凡是完纳税课的茶类,可以自由运销各地,不再重征

从此西北茶销业一反统制而完全市场化了。西北茶商激增,茶叶销量扩大,湘茶占七成多份额。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