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是产茶大国,但人均茶叶消费量却比不上从不产茶的英国、土耳其等国家,在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的排名中连前二十名都排不上。究其缘由,主要是我国茶企的营销方式太过落后,茶叶的产品品牌也没有建设起来,最为突出的是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渠道困局。
商超难进。茶叶作为消费品本应进入现代最主流的商超渠道进行销售。但中国茶企业由于受到源头茶叶林权分散、人力资源短缺、生产方式落后以及资本匮乏的影响,导致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没有标准化和批量生产是茶叶难以进入现代商超的主要原因。
出口受阻。最早自17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就是主要的出口商品。19、20世纪,英国商人开始把中国的茶叶引进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试种,并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结果在生产成本和效率方面大大超出了中国。目前肯尼亚的茶叶最低出口价格可以低到每公斤1.8美元,而中国的茶叶出口价格如果低于2.8美元1公斤就一定亏损。没有效率和价格优势,中国茶叶的出口份额就被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国挤占了。
专卖店成本压力过大。由于中国近十年来的房地产价格飙升,专卖店的店面租金在中大城市已经涨到每天每平方米十多块钱,再加上人工工资的持续上涨,专卖店的人工工资和店面租金这两项成本几乎要占到销售额的30%左右。如此高额的成本使得专卖店的盈利能力急剧下降。
批发流通诚信缺失。批发和流通贸易是中国商业一直以来的主流渠道。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改革以及城市化浪潮的掀起,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快速在城市流行,传统的流通和批发贸易被商场和超市无情挤压。迫于生存压力,以及长期以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生意的习惯,批发商和流通贸易业主普遍祭起了价格战的大旗,于是“童叟无欺”的商业诚信几乎被摧毁殆尽。
电子商务不得其门而入。自2012年以来的电商大潮几乎席卷了中国所有的行业。茶叶行业的企业普遍属于小、微企业,人才本来就十分匮乏,面对电商的巨浪狂潮一下子显得束手无策、望洋兴叹。少数壮起胆量的企业开始试水电商,不是折戟沉沙就是收效甚微。
茶楼的迷茫。茶楼本来是中国茶叶消费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各类名茶的舞台。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国门开启,大陆外饮料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上岛咖啡、星巴克等现代体验消费型饮品几乎抢占了茶楼市场。
渠道是品牌的舞台,那么茶叶的渠道舞台在哪里呢?没有舞台的支撑,品牌该如何产生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