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器是江苏宜兴的特产,它是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烧制而成,其色泽多样,形制丰富。以紫砂泥制作出的品种,除了著名的紫砂茶壶外,尚有各式酒具、餐具、文具、花盆、 缸醰容器。本文兹针对明清两代所产制的紫砂陶罐,做一粗浅的探讨。
宜兴烧造陶器历史悠久,据1977年在溧水所发现的古陶片显示,距今已有一万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日用陶器中,又以坛缸罐类最为大宗。到了明清(1368—1911年)时期,日用陶器的生产制作工业,已经形成专业分工,宜兴地区并已出现各式的陶器公会组织,仅宜兴一地便有四、五十座龙窑,烧造极盛,早已成为中国日用陶器重镇,并为皇室烧造大龙缸。
据史载,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仅宜兴窑场每日所用窑工、缸匠便近千人之谱,由此可见其盛况之一斑。在明代逐渐成形的专业分工中,陶缸业分工有严格的区分,各行均有行规,如制中小缸器的陶工若跨行越规,擅制大缸,便得受罚茶钱,并打碎缸坯。
在紫砂茶壶萌芽初始,供春、时大彬渐露头角的明嘉靖、万历年间,宜兴汤渡画溪河畔沿岸,便早已形成坛罐的生产中心,到了清初,此地已有「百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
烟」的景象。
尽管在明清两代,紫砂罐的产制极盛,但作为一种日常用器,它的破损率自是极高的。尤其是自明代末期的十六世纪末到廿世纪初,中国的战乱频仍,使得这些日用器皿损坏殆尽,幸存有限。迄今,我们所见年代较早的明末清初陶罐,大多为出土器,若为传世品,则多属清中晚期以后的器物,且多有破损。
1990年两木、文物出版社所刊印的《宜兴紫砂》收录了近十件出土明清时期的紫砂罐,甚具参考价值。其中泰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周氏俊造」款盖罐,直颈长圆腹,罐边饰以六瓣柿蒂纹,造工虽不若茶壶之精,却自有一股古朴静穆之美。盖面钤有「周氏俊造」阳文篆字,周氏俊未知何时人也,但据其风格、土胎判断,应不晚于清初。明末小作坊的兴起,一般日用器皿虽多不署款,但随着品牌观念萌芽,「周氏俊造」之类的款识当是作为一种产品的区分之用。
另两件同藏泰州市博物馆的紫砂盖罐,同样在盖顶钤有印款,一者似「汤」字,另一件则为装饰纹样,相信亦是作坊的号记,此器同为出土物,胎身仍有龙窑烧成的特殊氛围调性,其时应尚未用匣钵装烧。无锡市博物馆藏有一件1979年于无锡雪浪乡清代墓出土的小口罐,罐身下半截犹带有斑驳土沁。盖已失,长颈,肩饰泥片,砂质较重。与此伴出的有一面小铜镜,考古学者据此断为清代早期文物。
南京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加彩盖罐,同样为无款出土物。通体施以绿地粉彩,腹部以珐琅彩装饰胭脂红团花。绘工颇佳,应为大户人家用器。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彩釉单狮滚球盖罐,为浅碟形盖,器身以蓝釉与浅蓝釉勾描牡丹、蔓草、竹叶及如意云头。器底钤有阳文山水肖形印,此类印章亦常见于清季紫砂壶底及朱泥壶底。
近年来,随着紫砂壶在台湾地区的备受宝爱,本着「爱屋及乌」的心理,明清紫砂土胎所特有的古朴风韵,使得紫砂罐日渐受到此地藏家的青睐。但由于相关文献史料的缺乏,目前对紫砂罐的历史所知有限,也让紫砂藏家们在宝爱之余,似乎感到仍有所缺憾,为了探索这个鲜少涉猎的课题,笔者尝试以归纳整理的方式,将所见的明清紫砂罐略作粗浅归类如下,若有不妥之处,尚请各界专家,不吝赐教。
紫砂罐的用途﹕
一般而言,既作为一种日用器皿,宜兴所产陶罐自然是被广泛地运用于所有日常生活中,例如较大的陶缸在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湖南、浙江等产桐油地区,是被作为盛油器具。沿海居民则将其用来装盛腌菜、贮水、贮酒等用。不过以目前所见,较为细致可观的多是三十公分以下以紫砂土为坯的宜兴陶罐,其用途可从内部色泽、味道判断,并佐以文献参考,大致可推知此类紫砂罐有下述几种用途﹕
一、作为厨房盛器。如装油盐、米麦、干粮、腌酱菜、皮蛋等。
二、作为茶叶罐之用。尝见出土紫砂罐盖以白泥土釉题有「松萝」两字(图版281),松萝即为古时茶名。明末诗人吴嘉纪诗云﹕「一瓢可以饮,松萝味尤好」、「数钱今日与山产,买得松萝忍泪归」,更有一首题为《松萝茶歌》的诗歌,来吟昹他对紫砂壶和阳羡茶的喜爱。(以上详见宋伯胤着《紫砂苑学步》页68)
三、作为明器之用。在紫砂罐出土甚多的泰州一地,有一葬俗即是在逝者入土时,摆一内盛米粮或茶叶的陶瓷小罐,以供往生者在转世途中食用,此器当地俗称「米粮罐」。可惜目前所见紫砂罐,内盛之物往往在出土时便被清除,未能进一步考据。
紫砂罐的年代特征﹕
就工艺发展的历程来看,紫砂罐的历史当是远早于紫砂壶的,所以出土所见,应不乏明代早、中期罐,但因缺乏可靠出土记录,未能确切肯定。此期陶罐大抵土胎朴拙,属于原土原矿,胎土呈现淡紫色调性,器身常见杂质、黑点、火疵,也常见窑烧射火痕迹,做工粗放,胎表少见明针等工具刮修。入清以后制器,土胎趋于精练,偶有优质紫泥、朱泥制器,多掺以熟料颗粒以利成器。器表气氛大抵与清季各类紫砂壶土胎表现一致,烧成渐趋讲究,质美工精者,烧成必佳,若为粗放陶罐,仍有火疵、射釉现象。昔时以龙窑烧成,缸罐陶瓶与龙缸套叠搭装,一则可以节省龙窑空间,再则以龙缸代替匣钵,可免射火、飞釉之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