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海峡两岸传统艺术研讨会
文/宜兴吴光荣
1999年1月1日,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美劳教育学系一行十人飞抵北京。
1月6日由北京飞抵南京。在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举行了海峡两岸传统艺术研讨会,议题为陶瓷、竹木、金属传统工艺。研讨会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道一教授主持。
研讨会就双方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讨论。张道一教授向客人们介绍了大陆目前传统工艺的现状及大陆目前的师范教育。大陆现行的师范教育,主要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缺少具体的美劳师范教育。与美劳有些关联的教育大都放在师范院校的美术系教学里。但就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系里,除原有为师范培养师资所开设的中国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又增加了一些实用美术专业,面向社会。这些专业社会需求较大,学生毕业后,除了中小学外,也可去企业机关。校方的这种做法,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营利行为。
大陆的传统工艺现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传统工艺种类繁多,宫廷的、文人的,民间的也都有存在与发展。有些目前正面临着困境,有些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大的,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陶瓷业,有些产区现状较好,有一整套完整的传承方式。师傅带徒弟,或集体带徒弟,再委托高等艺术院校进行综合培训。这种传承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既有扎实的传统基本工夫,又可在设计、制作上具有创造力。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打破了过去的行规界线,对于一些传统手工业,政府鼓励乡办企业;但这些企业中有些因缺乏实力,从业人员过多,互相摹仿,已出现了面临生存的危机。政府已于1997年5月20日颁发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可望在未来,传统工艺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变。
许平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讲演了「中国木工艺的传统与技艺成就」。胡平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讲演了「安徽界首土窑制陶现状」。吴光荣讲演了「宜兴紫砂的技艺特点」。储金霞(芜湖市工美集团铁画研究所所长)讲演了「芜湖铁画传统与现状」。研讨会结束时,双方相互交换了资料。
此次研讨会提交论文九篇,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美教系提交的论文题为︰「台湾地区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与困境」(林哲诚.张世宗)、「台湾地区陶瓷工艺之现况」(刘得劭.郭博州)、「台湾地区竹属工艺之现况」(林明德.郭珍香)、「台湾地区金属工艺之现况」、(林炎旦.林黎子)「台湾地区木属工艺之现况」(谢宏达.范嘉纹)。
1月7日前往安徽芜湖参观芜湖铁画工厂及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芜湖铁画发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铁画是依据画稿,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的独具风格的金属工艺品。铁画工艺具有构图简洁,线条刚劲挺秀,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特点。
本世纪五○年代,由铁画艺人储炎庆提议,政府出资,建立起铁画工厂,制作、生产传统铁画。八○年代开发出铜胎镀金工艺,九○年代开发出纯金、纯银金属画。芜湖铁画目前的状况不太理想,销售情况不佳,大多靠礼品来维持。
下午参观了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该校是安徽省教委为了培养中学师资所设立的一所综合师范大学。其中的艺术学院还担负着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任务。该院美术系主任巫俊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来访者,并就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向客人们一一作了介绍,并回答了客人们所关心的话题。
1月8日去宜兴,参观宜兴紫砂工艺厂。台北师范学院美劳系一行十人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胡平博士等多人,参观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并与工厂领导、工艺美术大师、技术人员举行座谈会。会议由鲍志强副厂长主持。工厂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徐建荣(厂长)、鲍志强、瞿秀林、汪寅仙、潘持平、程辉、曹亚麟、吴鸣、许艳春。双方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向来访的客人们介绍了工厂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如何培训员工。
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大陆紫砂传统工艺壶类,历史最悠久、技术力量最强、最具权威的工厂,现在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也大都出自这里。工厂建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恢复和发展传统紫砂陶工艺方面,成果辉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上有着一整套较为科学的、严格管理办法。本世纪五○年代中期,传承方式以师傅带徒弟为主。五○年代后期,当地开办了紫砂中学(相当于现在的职业中学),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实习一些制陶技艺。学习结束后,再到工厂从事制陶业。
六○年代初至七○年代后期,工厂开始委托高等艺术学院对工厂里的技术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培训,工厂自身也开始组成班组集体培训新人。
八○年代中期,工厂委托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专门人才,毕业后再回到工厂。九○年代初期,工厂将成批的徒工送到高等艺术院校集体培训。工厂还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请到工厂里来,定期辅导技术人员。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工厂技艺传承发生了一些变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然存在,集体传授技艺,日趋减少。但家庭作坊式的传承方式较为明显,亲戚间的传承方式较为突出。这几种传承的形式,有好的一面,可能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可以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承下去;不利的一面可能是因缺少天赋,学起来缺少灵感,作品显得保守、拘谨。而对有天赋的人,可能会没有这种学习机会。
高级工艺师潘持平,讲述了厂方委托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与高等艺术院校结合的培训方法,使工厂在技术方面保留了传统方面最完好的技艺。使工厂在传统技艺保留与发展,后继有人。
高级工艺师曹亚麟,强调了紫砂艺术与艺人文化水准有很大关系。从目前壶艺发展的现状来看,曼生壶艺对现代壶艺的发展仍有影响。曼生壶艺可谓是紫砂壶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代壶艺的发展,是近代以来壶艺史上的最高峰,大批艺术家与工厂制壶大师都有所合作,无论是数量、质量,艺术水准都是一流的。可见紫砂壶艺的发展,应对文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艺人自身也应重视、加强文化修养。
座谈会结束后,参观了前墅古龙窑。古龙窑下的村民,还保留了许多家庭式的制陶做坊,制陶方法古老而原始,多为宜兴当地特有的打泥片成型。所制作的器皿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如夜壶之类的粗陶。
最后,工艺师许艳春给客人们表演了紫砂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让来访的台湾学者对这项传统工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