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茶心”?茶本是无情物,却因了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心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寓‘茶’字),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处世恭敬、为人平和、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如《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吧。
茶乃俗中雅物,世人皆可饮,而能从中饮出茶心境界者,却寥寥无几。饮茶饮到一定层次,往往花样也会繁复多变起来,譬如日本茶道,其外在形式早已超越了吃茶本身,而成为一种茶的文化,它的精髓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循序渐进的饮茶方法、心平气和的饮茶态度以及人茶合一的禅意上。
国人善饮。西湖龙井茶、武夷岩茶、庐山云雾茶、云南下关茶、广东功夫茶、东江擂茶、青城贡茶、峨眉清茶……林林总总难以一一细数;而茶馆茶楼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小巷大街、都市乡镇。闲来三五新朋老友相聚,以话泡茶,浅浅而饮,到茶汁微淡,人情味却越发浓烈起来。可谓一杯好茶在手,万件俗事皆丢。
各人的饮茶习惯不同,但任是何种习惯,最不济的还是端茗牛饮,堪称暴殄天物。一曰有客来访,嘱妻取珍藏的杭州“旗枪”相待,不料未等“枪杆”子在沸水中“抖”开紧卷“旗帜”,客便一饮而尽,且皱眉叹息:好苦!不觉大煞风景。
在我国出产的诸多茶叶中,我偏爱有三:龙井绿茶,祁门红茶,乌龙青茶。第一种茶纯真自然、洁净无暇是它的品质,而天人合一、和素清寂是它的特征;第二种茶包容调和、甘浓醇厚是它的品质,而乌润红亮、风情万种是它的特征;第三种茶的妙处在于凝浓不涩、红绿清香而甘隽醇远、美眼养心是它的特征,而它的品质则是茶汤色味尽褪后,其异香仍挂于杯沿与口齿间,饮之,实为一大口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