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小梅打来电话,说是准备去江西双井村访茶,邀我同去。小梅在修水报社上班,她准备做一个茶的专版。她的一位高中老师就是双井村人,已经退休在家,对双井茶极为了解。
出修水县城往西,车子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疾驰,路两旁是无际的茶园,满目青翠,空气新鲜。很快,便可以看到繁荫的双井村。北宋着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就在这里出生,双井茶是他家乡的茶。
这一天的阳光很好,跨过一座古老的石桥,桥头古木参天,隐天蔽日,林隙中可以看见白墙黑瓦。村子两边无尽的茶园,在阳光下脉脉地伸向远方。
沿着古朴的石板路,经过一间间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我们很快就到了老师家。老师姓黄,我曾问小梅,黄老师是否是黄庭坚的后人。小梅说,绝对是的,有族谱记载。
我们进门的时候,黄老师正在堂屋里喝茶,得知我们是为了探访双井茶而来的,黄老师很高兴--在村子里,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双井茶的历史。他让我们坐下,说是来泡茶待客。修水有很多种茶,但在双井村,肯定是喝双井绿茶了。小梅说,黄老师泡的好茶不是很轻易就能喝到的。
他拿出来一套透明的玻璃杯和一罐茶叶,一开罐,隐隐地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用竹制的小茶匙,掏出了一小捧,分进三个杯里。小梅顿时眼睛发亮,看得出来肯定是珍品了。茶叶绿中带白,圆条形,一头弯曲,饱满而结实。他冲进了一些开水,停了下来,等了一会儿,看了一下,空气中便有香味散发出来,又冲了一次开水,八分满的样子。眼见清亮的水开始变绿,茶叶棵棵都立在水里,随后慢慢张开,静静地沉落,如鲜嫩的小棵吊兰覆盖杯底。
端在唇边,一种平日里从未闻过的香味直入心田,说不出来的馥郁,心里便觉得很舒畅。小心地饮上一口,唇舌之间有一股淡淡的凉味,人早已是沉浸在茶香之中了。我们小口小口地喝着,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一言不发,倒也暗合了茶道中的"静、穆"二字。
饮罢,我们说想到村里走走,看看这久负盛名的古村。边走边聊,黄老师说,远祖黄庭坚非常喜欢饮家乡的双井茶。双井茶在唐代就小有名气,五代崭露头角,到宋代便名扬天下。黄庭坚上京的时候,带了一些送给苏轼、欧阳修等人,并赋诗称赞。苏轼品饮后大加赞赏,也写诗赞美,并推荐给京城的名士。不少的文人学士纷纷和诗,表示对茶的赞赏。很快双井茶就名动京城,成为了"草茶第一",为宋代贡茶之一。
走在幽静的古道上,总觉得空气中有着幽幽的茶香,好像是走在远古的一个什么时代。那种茶味,那种被文化包拥着的韵味,让人感觉到这片土地内在的生机。黄老师解说着众多的古迹,山谷墓、明月湾、高峰书院,走到村口,黄老师指着一个钓鱼台一般的石崖,说双井就在那里。石崖半腰,有黄庭坚亲笔书写的"双井"两字,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依旧是清晰可见。我伸手触摸了一下,仿佛依旧能感受到千年前潜流的暗劲,能闻到千里飘飘的茶香。
钓鱼台过去,就是望不到头的茶园。披满阳光的茶园,浓郁而丰腴,那是生长着的历史,鲜活而厚重。茶园背面是杭山,依山傍水,土质肥沃,再加上这里气候湿润,时有云雾,茶树的叶芽便格外肥壮。而双井茶作为一种芽茶,自然就得天独厚了。
望着茶园,小梅说,每次来这里,总有一种失落感,遗憾自己不能作为双井人,不能生于斯长于斯。这么源远流长的文化,这么美丽富饶的茶园,却和自己没有亲缘关系。尽管每次都会很有收获,会带走很多,但是真正的茶园在这里。它属于这方水土,人们可以带走棵棵茶叶,却无法移动扎在大地深处丝丝的根。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