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每到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身上腿上就生疮、长疥,严重时让我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以至辍学在家。那时家里穷,延医抓药是做不到的。父亲看到我这可怜的病况,便对母亲说:"我听医生说,茶叶可以解火毒消肿胀,你不妨用我的茶叶给儿治治病吧。"那时的父亲已经馋上茶了。但父亲喝的那点茶叶是来之不易的。母亲便把父亲倒到罐里已泡过的烂茶叶捣碎调成泥状,敷在我的伤口上。我把父亲喝过的烂茶叶再用火煎煎,天天喝上两大碗,如之有半月之时日,我身上腿上的肿块疮疥渐渐愈合了,这使我把茶深深地楔在了心里。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在夏季常常被生产队派去看瓜园。学校放暑假时,父亲便把我带到他守园的瓜棚下,乘着习习的凉风,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我一边喝着父亲煮的粗茶,一边听他给我讲喝茶做人的道理。父亲说:"喝茶,不仅能消渴解毒明目益智,重要的是通过喝茶,要懂得先苦后甜的人生,懂得以茶养德的古训。真正的喝茶人,不会去做坏事,不会去做坏人。茶中的人生,一定是淡泊的人生,清白的人生。"父亲不仅这样给我说,他也是依此这样做的。父亲在瓜园里守望着满地的西瓜,他不吃也不拿,甚至连我也没让吃过。他捧着他的茶罐在咂吧他的人生,我在品味着父亲教诲我的话,把喝茶和做人融会在我的心田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农村一所中学里任民办教师。1980年的4月,从省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老三届"的民办教师,可以放宽年龄参加高考。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大事啊!当时我在学校既任课又兼管教学业务。距高考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既要复习好功课还不能影响教学工作,那只有挑灯夜战了。而让我挑灯夜战的精神力量,是那一壶壶的粗茶啊。是时,父亲把家里的一百多斤玉米卖了,专门从县里的烟酒公司,给我买回了三大袋信阳毛尖。每天晚上十点以后,父亲从家里把煎好的浓茶给我送到学校,并嘱咐我说:"学要紧,教学也要紧。你凭这茶性振作精神,把这两件事都做好。"我默默地记下父亲的话,晚上喝着热茶,神清智爽思绪如泉,我把必考的科目复习得烂熟,白天有时困了,也捧着茶喝上几杯,教学工作也做得不差。得益于茶的相助,我以优异的成绩圆了大学梦。从此,我的人生便如茶一样步入了先苦后甜的境界了。
真正意义上的喝茶,还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的那些岁月。经济上的宽余,心境上的亮丽,工作上的顺心,胸臆中的淡泊,给我营造出了一方开怀放达从容品茗的氛围。我无论上班抑或处世交往,一杯碧绿清澈的香茶,是常捧在手中而又润在心里的。把修身正己淡泊明志放在第一位,这样喝茶时,就有了好心绪。记得我在开始上班之时,一家四口蜗居在斗室之中。我常常把茶摆在屋外的绿竹下,在和友人慢品细论中,释放了情怀,那美好的感觉,融在茶香里,沁在心境间,伴我度过了那一段艰辛的日子。我还喜欢经常与文朋诗友到茶楼品茶。那种弥漫着茶香的氛围,既让我得神得味,又让我忘情忘机。
我喝茶最多的时候,是在夜阑人静之时。依四时之节令,泡上一壶心仪中的好茶,待茶香氤氲出一方圣洁的天地时,我伴着茶的精灵,读书写作则格外的惬意。此刻,书中的景象,书中的情节,书中的人物,伴随着茶香精彩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明朗起来,整个身心如耽于美人,情醉在茶里,而书融在心里,字里行间的佳句,也在茶香的润泽中熠熠生辉。此时,书与我神往,我与茶飘逸,有了读书便有了灵感,茶香又伴我融进了写作的境界。特别是退休后,夜夜茶伴我,时时有新作,现已出版的六本诗文集,就摆在我的案头。缘于茶的惠我,我专门以茶为题材,出版了《品茶》一书。
从来佳茗如婵娟,晨昏忧乐总相伴。清心养德如甘露,以茶润身有芳年。吾得茶之泽惠,以至茶缘如结,茶香如魂,茶情似海,怕今生茶要伴我走完那如锦芳年的人生啊!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