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四川曲艺与茶

发布时间:2014-03-25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四川曲艺是在四川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 代以前。现四川省博物馆陈列的几尊成都出土的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 喜形于色”,说明东汉以前的说唱艺术已经流行。唐宋时期,四川民间说唱艺 术更盛,且文化性更强。宋人岳珂曾说:“蜀伶多能文,俳优率杂以经史。”清 代,随着“湖广填四川”,四川本土的民间说唱艺术与外省传入的说唱艺术相 融合I在语言、曲调、题材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品种多样又有浓厚 四川乡土气息的四川曲艺。到了民国时期,四川曲艺在戏曲改良的浪潮1F,更 得到发展。在四川城乡的馆、书场等公共娱乐场所,随处都可以欣赏到曲艺 艺人的表演。

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主要有:清音、扬琴、评书、竹琴(道 琴)、相书、金钱板、谐剧、荷叶、花鼓、盘子、车灯、莲箫、莲花落、方言

相声等。

四川曲艺的主要表演场所就是茶楼、茶馆。有两首嘉庆年间的《锦城竹枝

词》写道:

其一

清唱扬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

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其二

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停门顾客疏。

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

民国时,四川曲艺流行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烟馆妓院,旅店栈房。上 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曲艺界涌现了李德才的扬琴、贾树山的竹琴、曾炳昆的 相书和李月秋的清音,被誉为四川曲艺界的“四绝”。

扬琴、清音是四川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曲种。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等,是一种击弦乐器。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的密切交往,流行于西亚波斯等地 的一种弦击乐器萨泰里琴传入中国,并逐渐演化为中国的民间乐器扬琴。 清末以来,扬琴广泛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四川琴书等乐种、 曲种。

四川扬琴作为一种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 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一百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南派行腔华丽,细 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 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演唱时,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 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 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角色。传统曲目十分丰富,清末戏曲 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清道光时(1821—1850年),成都扬琴艺术成立 了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 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扬琴班多为跟师学艺,茶馆仍是这 些学生学习的场所。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因艺术演唱时自弹琵琶或月琴, 又普称“唱小曲”、“唱小调”。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重庆为 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 发展而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都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 即得“清音”之名。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