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广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对文物价值的确定,我们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此外,我认为还应加上一条︰稀有程度。在陶瓷鉴定工作中,对其价值和品位的确定,我们也是遵循这些原则的。鉴定的方法不外乎是看造型、看工艺、看胎、看釉、看彩色、看纹饰图案和看款识等。紫砂陶器既然是陶瓷大家庭的一分子,上述的鉴定原则和方法自然也是适应于对它的鉴定的。但由于紫砂陶器有自己较鲜明的特性、功能和特殊的历史机遇,因此在对其鉴定时,就要充分考虑它自身的特点,在使用鉴定原则和方法时,要有所侧重和取舍,有时甚至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标准才行。笔者总结多年来对紫砂陶器鉴定的实践,认为应在如下几个方面注意把握︰
对历史价值特殊性的认识
1.应加强对紫砂陶器历史价值特殊性的认识。在中国悠久的陶瓷生产史里,宜兴紫砂陶器算是「生也晚」的小晚辈之一。其仅滥觞于明代中后期,但它的诞生,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动荡、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一诞生,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发展很迅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新安富商大贾的雄财厚力,就没有茶风的转变和园冶盆景的兴盛,也会大大减少文人雅士书画作品的销路,使他们难享一壶在手山窗清供的雅趣。那么紫砂陶器就不可能诞生。即使诞生了,也会因「缺乏营养」而瘦弱或夭折。综观紫砂陶器每个发展高峰期,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动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如明末清初时期,清代嘉庆、道光时期,清末(同治、光绪)民(国)初时期,以及五、六○年代的建国初期和八○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但我们在平时鉴定陶瓷器时,常常对明末清初时期及清代中期以后至民国时期的产品不予重视。认为这些陶瓷器是衰落期产品,精品少,质量差。而对于建国以后的陶瓷器产品则更认为不属于文物范畴,一言以蔽之曰「新货」,连看都不愿意看,更遑论收藏了。
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欠妥当的,是不正确的。如果用在紫砂陶器的鉴定上,更是犯大忌。紫砂陶的历史晚而短,其每个时期的精品都应值得我们注意鉴定收藏。实际上,现在海内外的私人收藏家们,不仅注意收藏明、清、民国时代的紫砂精品,对于建国以后的五、六○年代,乃至「文革」期间的紫砂精品都注意搜集收藏。对于当代紫砂工艺大师的作品,更到了万金以求的地步。与此相对照,我们文博收藏单位和许多专家们的认识则反而滞后了。许多文物部门不注意紫砂陶器的收藏与鉴定,总认为那是很晚的工艺品。最近这一情况有了改变,前年下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接收两位宜兴当代陶艺家吴光荣、许艳春作品的捐赠仪式,故宫博物院很重视此事,是在该院接待规格最高的漱芳斋举行的。耿宝昌、李辉柄、王莉英、叶佩兰等著名陶瓷鉴定专家都参加了。杨新院长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两位陶艺家的作品水平,表示该院要永远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同时,他还指出,故宫博物院过去对这件事情认识不够的,多年以前宜兴紫砂在故宫举行展览的时候,我们还没想起要收藏顾景舟等当代紫砂名家的作品。前两年顾先生已故去,失去了机会。现在故宫博物院开始注意收藏当代紫砂名家作品,以弥补遗憾。故宫博物院这一做法确实是先着一鞭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编按:1997年九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接收宜兴陶艺家吴光荣、许艳春三件紫砂作品的捐赠,并颁发了收藏证。这是该院第一次将当代紫砂艺术家的作品,列入藏品档案中。)
紫砂陶器所反映的名家价值
2.紫砂陶器的名家价值。与中国书画一样,紫砂陶器的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是名家作品。两件时代相同、工艺水平相似的作品,常常会因为一个是名家作品而另一个是非名家或无款识的作品形成价值相差甚远。当然,此类情况在其它陶瓷器上也存在。如景德镇窑瓷器中的「珠山八友」绘画瓷器,德化窑的何朝宗雕塑观音等。但这些窑场的一件产品上往往只反映一位名家的劳动或顶多反映两位名家(如瓷板画是张三画李四题记等)。
但在一件紫砂陶器上面,常常能反映出两个名家,甚至是三个、四个名家来,如以紫砂壶为例,就可能有︰a.设计壶型者张三;b.做壶者李四;c.设计壶铭或绘图者王五;d.刻制铭文或图案者赵六等。如此众多的人留记在一件作品上,确实是其它窑场生产的陶瓷器产品所没有的。如果这些人都是名家且这件紫砂作品保留至今又完好无损,当然它就是极为难得的珍品。如果这些人中有一位是名家,当然这件作品也珍贵。因此我们鉴定紫砂陶器,就必须知道在紫砂生产的历史上,有哪些名家。包括制器、刻铭、设计器型者、做画者等等。有的作品是历史上收藏大家定做的,钤有收藏者的印章或图记款,这些也应该知道。
据笔者统计,历史上的紫砂名家有300位之多,当代的紫砂名家见诸图录的也不下100位之多。做为鉴定紫砂陶器的专业人员,我认为至少应能熟记历史上的大名家50位以上,当代大名家30位以上,否则是很难从事这项工作的。由于名家的价值效应,在历史上就有仿品。如明代时大彬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仿冒他的作品。明末清初高手惠孟臣的作品,更是被仿冒无数。特别是民国时期,蒋燕亭、顾景舟等人大量仿冒历史名家的作品,留至今日的赝品很多,真假难辨。今天在宜兴等地,仍有许多人仿冒名家作品。除仿古代名家外,大量地是仿当代名家的,如顾景舟、朱可心、周桂珍、何道洪、汪寅仙等。甚至三十多岁刚刚出了一点名的小名家也有人仿冒。因此,鉴定名家作品,光知道名家的名字是显然不够的,还应该熟悉他们的作品风格、特征等。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在鉴定时才能从容应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看多记资料、尽量多上手名家作品的实物真品,反复实践比较,才能提高眼力。
工艺水平高低决定作品价值
3.与其它陶瓷器相比,紫砂陶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手工劳动的成份多。特别是一些高档的紫砂壶和雕塑件等,从泥坯到成品,几乎全靠作者用简单的手工工具拍打摔捏刻划粘接而成,可以说是手工艺制品。其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作品的价值,影响作者的声誉。古今紫砂名家,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种摔打磨练中,因技艺高超才崭露头角的。因此反过来说,名家作品一定应该是工艺水平很高的东西,所以从事紫砂陶器鉴定工作的人员,也一定要了解紫砂陶的工艺,懂得一件作品的工艺水平高低。否则的话,从事鉴定也是很困难的。举例来说,一个历史上的制壶名家死后,留下一堆印章,正所谓「人死章不烂」,这些印章,其后代或徒弟们照样可以使用,盖在他们制作的壶上,形成真款假壶的情况,但后来者往往技艺不如。我们鉴定这类东西,就必须懂得壶艺水平的高低才行。
有一次一位收藏家请我鉴定一把带「冰心道人」和「真记」款的紫砂壶,他说这是清末民国年间的紫砂壶高手程寿珍的作品,我看后告诉他,这不是程寿珍的作品,是他儿子程盘根的作品,其根据就是这把壶的功力不够。文献记载程寿珍去世后,印章全部由其子程盘根所得。其子仍使用这些印章盖在自已做的壶上,但所做之壶水平大大低于乃父。我指出这把壶的功力不足之处,他表示信服。鉴定当代人仿当代名家的作品,更主要是看其工艺水平的高低,这与鉴定中国画的道理是相通的。高手作画,即使是随意的几笔,也可看出其笔墨的功力。然而要懂得紫砂陶器工艺水平的高低,达到看懂形、神、气的水平,更需要下苦功夫多看多摸多问,特别要多向当代宜兴紫砂陶艺家请教,光靠看书是不行的。
察颜观色明辨真伪
4.关于「气色」的鉴别。一件老的陶瓷器,其表面会有一层旧的气色。正如一位老人有一副饱经沧桑的老脸,这是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结果。紫砂陶器由于颗粒较粗,表面多不施釉,在旧器上更容易形成一张与新器物差别很大的「老脸」,特别是紫砂壶,由于长期使用把玩和茶汁的浸泡渗透,在壶内外形成一层旧痕,俗称「包浆」。一些作伪者为了将新壶冒充旧壶,使用各种办法,费尽一切心机在新壶上做一层「包浆」。其方法有浸泡茶水、水煮、火烤,甚至于擦皮鞋油等等,不一而足。破解这层「包浆」的真假,常常成为鉴定者的一道难关。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再高明的作假能手制作出来的「包浆」都不如真品的自然沉着,二者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同样以紫砂壶为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注意研究,观察真的古旧壶。要注意壶身经常被抚摩部分与不易被抚摩地方包浆的自然变化,以及壶内茶汁浸润,哪些地方易沾染留痕,哪些地方不易被沾染的自然变化情况。作伪者在细微的地方总难做得尽善尽美,正如再高明的写生画家也难以完全画到照片一样逼真,总是可以鉴别出来。这要靠耐心地观察、分析,长期积累经验,提高眼力才行。
善用出土文物资料
5.要善于运用出土文物资料,特别是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紫砂文物以及传世品中已被定性完全可靠的名人作品。建立起鉴定的标尺来衡量其它紫砂器,以解决它们的年代问题和真伪问题。对于这种研究,应该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入微地;而不能走马观花、蜻艇点水、粗枝大叶。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悟」出道来。切忌死搬硬套、看图索冀而弄假成「真」。另一方面,当你在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应该有自信心,不要被扑天盖地的作假浪潮吓倒,患上「恐假症」,一遇需要鉴定的对象,不管真假,都看成假的一梭子撂倒,统统「枪毙」,这同样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予以杜绝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