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安化茶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曲折过程。
1685年《湖南通志》记载:长沙府所属12县,共产茶约12500吨,其中安化占70%。18世纪,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体,我国处独占地位,安化是湖南最早创制红茶的县份之一。
鸦片战争结束后,五口通商,广州成为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由于英、美等1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抢购我国红茶,广东商人因货源不足,乃于咸丰四年(公元1864年)来县采购茶叶,见地位适宜,人工低廉,即设立"广庄"收买茶叶,制造红茶,传授制茶技术,引导茶农生产红茶。
福建的武夷红茶,畅销国际市场,安化红茶问世以后,很快誉满全球。同治《安化县志》载:在红茶初兴起时,茶商打包封箱,竟冒称武夷红茶出售,销路很好,孰知安化红茶清香味厚,不亚于武夷,于是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等处,以致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崇高声誉。
红茶销路甚畅,售价亦佳。大部分茶商改制红茶,促进了茶区的迅速扩大,产量剧增。年产销量10万箱(约3024吨),咸丰年间伦敦茶叶市场已有"湖红"名称。安化红茶作为"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红"、福建"闽红"曾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的正宗。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18世纪中后期,印度、锡兰的英国的扶植下发展休叶(99%为红茶),品质优良。很快风靡世界茶叶市场,产对华茶采取限制措施,迫使出口逐渐减少,1893年中国销英茶叶仅及印度的1/4、锡兰的1/2,国茶不图改进,商品缺乏竞争力,从此外销走向衰落,1900年销英仅6关担(约合0.4吨)。
俄国是在印度、锡兰红茶夺中国英销市场之后,于1894年取代英国进而控制中国市场。安化红茶在俄国极受欢迎,光绪年间从汉口出品销量很大,1915年高达10684吨。十月革命后中苏关系时断时续,茶叶外销则时减时增。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运中断,茶叶外销交通阻塞,1943年除安化加工红茶3000箱(90吨)外,全省几乎停止生产红茶。
黑茶在销区有良好声誉,一直经久不衰。道光(公元1820年)以前,每年销量达7.2-8万担(4300~4700吨),咸丰时(公元1851~1861年)产销4万担(2400吨)。以后红茶兴盛时,黑茶相对减少,1915年产花卷1.2万卷(每卷约37.25公斤,合375吨),1932~1937年有所回升,年平均产黑茶7.3万担(3650吨)。但长期以来,县内黑茶除一部分在产地制成花卷及散茶外,在都只能作为原料,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往陕、青、宁、新等地。抗日战争期间,交通阻塞,西北市场砖茶奇缺,而安化黑茶大量积压,1939年~1942年共积引包1500来引(每引票40大包,每包重67.5公斤,计75000担,折合3750吨),花卷20000担(1000吨),引茶原料12000多包(每包62.5公斤,计750吨),共11万担(折合5500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发动内战,国民党资本进一步垄断茶叶贸易,以极低的官价收买茶叶,苛捐杂税不一而足,买办洋行互相勾结,加上货币贬值,茶农入不敷出,迫使挖掉茶蔸改种杂粮,小淹、边江、江南坪、鸦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1949年,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零,茶农生活痛苦不堪。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