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茶与佛家文化(上)

发布时间:2013-02-28   来源:老农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所创立。

与佛教的渊源关系

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公元二世纪开始,分别南传到现今中国云南的傣族居住地区(小乘),以及中国汉族、藏族、蒙族等民族居住区(大乘)。以后,佛教很快就与茶结缘。

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茶是僧侣生活的需要佛教坐禅饮茶是僧侣与茶结缘的开始。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317∽420)僧人单道开(今甘肃敦煌人),他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坐禅十分刻苦,不畏寒暑,经常昼夜不眠四十余万言,以“饮茶苏”解困,防止睡眠,表明佛教僧侣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修行。《续名僧传》说,南朝宋(420∽589)释法瑶,精通茶性,由于洁身修性,以茶养生,用膳时总要饮些茶。元嘉年间(424∽453)法瑶到武康(今浙江德清)小山寺修行。由于长期饮茶,身体健朗,活到七十九岁时,齐武帝还传旨法瑶,让他作为长兴地方官“致礼上京”。又据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载,唐大中三年(849),东都进一僧,是年一百二十余岁,宣帝问他,“服何药而至此?”进一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进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宣帝(李 忱)闻听此言,才知长寿秘诀,“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足见其时,僧侣饮茶,有利养生健身,乃是生活的需要。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唐)开元中(714─740),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终使僧人按佛法要求,饮茶成为僧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终使茶成了养身修性健体之物。表明在唐代前期以前,僧侣饮茶的初衷,多处于饮茶符合佛教戒规,又有利于佛教生活的开展。其时饮茶,主要是出自僧侣生活的需要。

2、饮茶成为“和尚家风”

佛教认为茶是一种养身修性健身之物,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据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载: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曰: 饭后三碗茶。” 其实, 在僧侣生活中, 何止三碗茶呢?

据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 说和尚的生活是“晨起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事, 归下去打睡;起来又是洗手面、 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饭后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总之, 静心、净性,事事与茶相关, 僧侣在生活中离不开茶,茶是生活的重要内启。为此, 饮茶便成了寺院的食规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宋代, 在中国许多寺院中, 形成了一套肃穆庄严的寺院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推杭州余杭径山寺茶宴和四川名山永兴寺食规。

于是,在佛教寺院中,往往设有专职的茶僧,辟有专事的茶堂,布有专门的茶鼓,专门用来供僧侣饮茶和对香客施茶之用。

3、惟茶是求,以茶悟性在饮茶成为“和尚家风”之后,僧侣们便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但这不是说禅就是茶,茶就是禅, 它指的是禅与茶在精神上是可以互通的,而不是“茶禅一统”,而是“茶禅一味”。

所以,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能提神,坐禅时可以通夜不眠。一是在满腹打坐时,可以帮助消化;空腹打坐时,可以提供营养。一是茶是“不发”之物,能使人清心安静,不淫欲,不会乱性。唐代的唐贞亮和日僧惠明上人,都认为茶有“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特别是禅林法语“吃茶去”,不但悟出了佛教的理念,而且还暗藏着佛教的禅机。这个典故,说的是唐代赵州(今河北赵县)古佛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观音”。他认为饮茶能大彻大悟,所以,唯茶是求,用茶悟性,每说一句话,前面总要一声“吃茶去。”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这是因为僧人认为:认为吃茶能悟性。饮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性,从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4、茶是沟通心灵的天桥由于茶理与佛法是相通的,于是众僧视茶清静,为僧侣心中的“悟性”之物,把它供在寺院佛桌上,使佛祖也能享受到茶。

在唐代长兴抒山妙喜寺高僧皎然诗中, 有“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口破烦恼。” “得道”,便是悟性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修心和悟性的最终追求。

据四川名山永兴寺保存的宋代《寺院食规》记载:宋时,四川名山永兴寺就有必需在佛前供蒙茶的做法。

时至今日,在西藏许多寺院里,还经常可以看到众多佛教信徒,有向佛献茶之举。据梁萧子显《南齐书》载,佛教忠实信徒南朝齐世祖武皇帝,在他临终时立下遗诏,说在他“归天”后,灵座上“勿以牲为祭,”只须“茶饮”而已。

其实,佛教的修行方式,重要的一条,就是僧人要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以求解脱。为此,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同时,还可弥补过午不食的营养物,而茶的营养保健和药理功能,便成了僧侣生活的理想饮料。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