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泡茶,三分茶,七分水,我擅自做主重新更改了一下,泡茶,四分茶,一分法,一分具,四分水。以前一泡好茶,没有污染,茶有真香。人们只要找到好水就行了,甚至水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茶,也就是说随便的茶都是生态很好的,不过找到靠谱的水就要有本事了,江河湖井还不够,天上无根之水,花蕊香气之水,冰雪凛冽之水......所以,古人泡好茶的核心是水,而不是茶。
现代人为什么分为四分茶,一分法,一分具,四分水呢?
四分茶,找山气
茶已太多被污染,所以找茶与找水对现代人来说分厂重要,喝来喝去,茶喝到最后就是要喝到山气,也就是大自然精华的凝结,这是每个山头自己的气息。所以要找到真的能够感受到天地灵草的茶并不容易,这可不像古代,在自己家花园种两棵茶树都有真品。
土壤、高度、原生态、朝向,就四个非常关键的坐标,只要找到高山、沙土、原生态,南向的大龄茶水,经过精心的采摘,合适的制作,一般都会有好的茶显身。
我曾经在06年做过一次普洱,海拔1400米以上,南向,沙土,混生林(树林中茶树越少越好,下有野兰花者为上),干旱,早春,300岁以上的老古树乔木,采摘是3毫米的粗壮芽尖,古法压饼。费尽周折,只做十饼,大家一分,所剩无几。
现在这款茶已经成为绝唱。真是茶道好喝方恨少,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每每冲泡心中怅然,有时候,总以为还有,谁知道,一个再见不是真的还有相见,竟然是永别。
一分法,茶的各自表达
古人的等级非常森严,能品茗的大多是文化阶层,他们对于茶叶非常熟悉,并有各自的理解,所以擅长自己独特的泡茶,不但会泡茶,甚至还能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本,比如苏东坡、范冲淹,宋徽宗等都是此中高手,喝茶对于他们来说是日常细细碎碎的生活。
而现代人呢?把只是都停留在了书本上,很少实践,还有一个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书本的知识都是错误的。很多书本都说红茶的泡法是快进快出,水温75度到80度,这是个非常荒谬的说法,每款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你要想清楚是要表达茶香?还是茶气?还是茶韵?还是茶的灵性?......这些泡法完全不同。而且每款茶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学会扬长避短,这些泡法又不尽然。所以,同样的水、杯、茶,因为茶人的不同理解,最终出来的茶汤会差距千万。
一分具,给茶找衣服
古人对茶,从陆羽的《茶经》可以窥见一斑。对于茶具是相当讲究,茶道具的分类就有数十种。心思之细密!什么茶配什么杯子什么壶都有最佳组合。
现在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过心的何止是茶,越来越多的物质纠缠着欲望,快乐却越来越远。喝茶刚好相反,如果你不安静下来,是无法体会到各种丰富的微观世界的。安静下来的时候,世界还是世界,你看到的却从平面变得立体而丰富,当那些无视一一展现的时候,就像从来未曾相识一样。
杯子,单单是瓷器就分为陶、浆、铁、瓷胎等,还有各种颜色,再加上各种器型,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我最喜欢的宋代建盏就是喝老普洱的神器。这种杯子多产自福建,铁胎居多,胎厚色黑,窑变的油滴、兔毫更是千变万化,生动活泼。这种老茶盏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没有任何火气,釉面松散,对于茶香的反射会非常圆润柔和,杯子厚重不烫手还保温,口沿巨大但是圈足却很小,口沿大可以散香,圈足小就增加了杯子的纵深,而越深的杯子会越增加茶汤的稠厚的,因为有束腰的设计,所以还会拢住茶气。老普洱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旦遇到这类杯子就会产生茶雾。看着茶雾朦胧,透着氤氲喝杯老茶,熏熏然飘飘仙。
选壶也一样,上百种器型,那许多材质。一泡好茶,找到好的茶道具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找到合适她的衣服一样,对之增色,反之亵渎。
茶人啊,一泡好茶的不易所产生的原理,用在任何地方,都会无往吧。
四分水,轻清甘彻寒
现在找水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找茶还难。我曾经去名泉虎跑试水,其污染之重,让人心寒,却无能为力。
古人泡茶,水是重点。在没有化验的时代,聪明的古人用简单的办法定义了水的优劣。轻者为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水都会含有各种元素,所以含的杂质越少的水越好,他们只是简单的计算单位重量就知道什么水好,就算看不见,也能知道那种水微观干净。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清澈,拿根筷子,在正午的时候放在不同水中,哪个折射清楚,为上,这说明水是肉眼看到的干净。
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水一定要甜美;彻呢,就是说水溶性要好,也就是今天讲的小分子水,因为透彻,所以投入相同的茶,最先出汤的水为最上品,这说明水的渗透性强;寒是对茶析出的表达,茶是天地的灵草,性幽。一个幽字就要用温度低的水来表达才能相称。水寒则茶性溢出!
乾隆爷最喜欢喝一种“三清茶”,用龙井、佛手、松针一比一比例加上梅花蕊上的雪水冲泡。就是用水中花香的寒彻,渗入茶香。达到茶融水、水含香的妙境。
这篇文章特别粗浅。仅仅是写给因为我而中毒发烧于茶的各位新人,希望这些简单的道理带你们进入茶门,不走弯路,选到对的茶以及茶具,快速与美好相拥。
开间茶店,刚好你来,刚好我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