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中国曾经起起落落的紫砂热,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2010年,由戴相明安排,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见图)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万历年时大彬制“醴泉壶”以492.8万元成交,顾景舟上世纪80年代制“上桥新壶”以448万元成交,御制诗堆泥紫砂壶拍得425.6万元……
与这股热潮相随,有关紫砂壶的真伪虚实也再一次浮现在公众面前。类似的情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过。当年受港台市场的影响,紫砂壶的市场交易价格升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紫砂收藏热被一些商家演化为普通紫砂壶的涨价潮,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趁机造假,导致市场上假货泛滥。舆论很快蔓延,引来紫砂真假之辩的争议。随后这股热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却下去的迹象,紫砂壶的投资声誉也有江河日下之势。
这成为紫砂收藏一个尴尬的现象。可以说,紫砂壶在收藏领域一直在“平民身份”与“贵族身价”之间纠结着,让人对它总感到有些扑朔迷离。
饮茶之流变:风雅壶中来
中国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寻常内容,谈不上奢侈。作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壶既没有瓷器的光鲜靓丽,又没有“御窑”烧制的显贵光环,它质朴、亲切、随和的平民气质,在公众眼中似乎与拍卖场上尊贵的艺术品也不那么搭界。作为最早用来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壶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的身价变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属陶类。紫砂壶的原料叫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它并非如某些报道说的那样昂贵、稀少乃至神秘。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不少,除江苏宜兴外,还有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就结缘了。
上世纪60年代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起,茶饮方式发生转变,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唐宋时期,饮用的主要是蒸压成型的饼茶,将“团饼碾屑”,唐代煎煮,宋则烹点,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饮茶由繁至简,开始以散茶、芽茶“沏泡”,煮茶用的大壶,烹茶用的茶盏,渐渐变成了冲泡用的小壶,紫砂壶渐渐兴起。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当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在读书论道之时,茶与壶介入了文人的书斋生活,文人的审美也随之介入了紫砂壶的制作。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亲力亲为地参与设计、装饰与制作,工匠师们受儒雅之风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带来了紫砂壶制作上的雅俗同流,这就使紫砂壶艺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和审美境界。有了造型工艺的不断精进,文人雅士书法绘画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阶层追索求藏的推波助澜,一把沏茶的紫砂壶,渐渐成了功能与赏玩同时受用的独特艺术品。
断代之艰难:壶里乾坤大
紫砂壶的制作与发展在历史上有三个高峰:一是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末以时大彬为代表的第一个制作高峰;二是清康雍乾三朝,以陈鸣远为代表的第二个高峰;三是清嘉庆道光时期,以陈曼生和杨彭年为代表的第三个高峰,影响后世巨大的“曼生壶”,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三个高峰期的紫砂壶精品在民间收藏者手中不多见,大部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个别的如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等名壶,在一些藏家手里,近年还没有在拍卖市场出现过。
目前有些拍卖行推出了紫砂名壶拍品,数量不多,交易也不算活跃。究其原因是紫砂名壶的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一来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二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少之又少。尽管近几十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并结合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器型、装饰、加工手法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大致年代,但若要更准确地判断,做到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真实身份,仍需要继续摸索。
此外,从古至今,紫砂壶的制作多是子承父业、师徒相传,从选砂、打泥片、装身桶到落款刻字,这些步骤全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审美爱好而做,是纯粹个体作坊的民间艺术生产,并无统一规范。而历代名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这一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民国初年,人物聚江南,几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计数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冒充古董流入市场遗存至今,让人难以取舍。
藏壶之雅俗:江河万里行
今天,紫砂壶的投资收藏已成为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另一种诠释与热爱。那么,紫砂爱好者该如何选好、藏好紫砂壶?
以投资收藏而论,古代精品、珍品已很少见,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代的紫砂壶,则以大师级作品最为稳健,比如已经故去的大师顾景舟,其作品近年来价格不断攀升。当代名家的仿古精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外一些宜兴高级工艺师的精品,可算投资品种中的“潜力股”,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可选择知根知底的正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以降低风险系数。再就是一些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潜力的工艺师的佳作,可算是紫砂投资收藏中的“成长股”,价格几百元左右,值得紫砂爱好者去发现与挖掘。
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工艺是灵魂。虽然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相一致。因而,紫砂壶的古拙韵味怎样通过壶的流、把、盖、肩以及与壶身整体比例的协调、过渡、转折表现出来,考验制作者的审美功力,也考验收藏者的审美眼力。就普通紫砂爱好和使用者而言,选择好的工艺胜过迷恋名人大师,因为越是名气大,被仿冒的几率也越大。通过多观摩紫砂精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独具慧眼选择高品质的“心头好”,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由爱好转而收藏再转而成为专家,这才是最好的喜爱和收藏紫砂之路。
收藏紫砂壶,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整天只关注藏品的增值与否,眼里不见藏品只见钱,就背离了紫砂壶修养身心的古朴意趣。
紫砂壶从被烧制出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终身与茶结缘。不用来泡茶的紫砂壶,不管多好多贵重,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没有生命的温度。所以紫砂壶一定不能舍不得用,只不过用时小心、仔细一点罢了。只有养过的壶,才能在不经意间增其岁月之“值”,才成为真正的好壶。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耐心,是爱壶人对生命、生活的呵护与体会。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这是“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的《秋菊茶壶图》中的一段题跋,读来让人想象着作为溧阳知县的陈曼生的风趣,这风趣里蕴含着某种内在的温度历史的、人情的、智慧的、诗性的。也许,这正是一把紫砂壶的温度吧。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