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彩色茶具的种类、发展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
2012-09-13

茶具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性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rd
2012-09-13

木鱼石茶具的工效

经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鉴定表明,木鱼石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锶、硒、锌、偏硅酸、铜、钴、锗等。经大量的木鱼石浸水实验证明,水在木鱼石器具中浸泡两小时,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即能达到国家矿泉水限量指标。因木鱼石中铀及稀土元素含量适中,故此茶具的防腐和通透性好,用其泡茶即便是在酷暑季节,五天内茶水仍可饮用不会变质。木鱼石对酒的奇效:经山东省食品质量
2012-09-12

台湾建窑茶具的历史发展

台湾建窑茶具,有“台湾第一品牌”陶艺之美誉。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工艺精美,款式多样,大陆和东南亚久负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
2012-09-12

漆茶合璧: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茶乃南方之嘉木,漆亦为江南之特产。远在东汉晚期瓷器发明之前,漆器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前,人们已掌握了髹漆工艺。而楚汉漆器的丰富多彩,更展示了当时制漆业的灿烂成就。我国的茶文化,自汉代以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从文献记载看,汉时王褒《僮约》已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及“武都买茶杨氏担
2012-09-10

紫砂壶的价值如何决定的

紫砂壶的价值如何决定的紫砂壶的价值如何决定的是:泥料×做工×形态=价格,还是料×设计×做工=价格?首先,“形态”一词,我觉得表达不够精确,随着紫砂行业越来越成熟,分工越来越细化,会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加入紫砂圈,以前的高庄、张守智、韩美林、亚明、葛军等人,只是开了个头,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涌现出一批职业紫砂设计师,目前,这个现象已经
2012-09-06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
2012-09-06

清紫砂“鱼化龙壶”流传至今

“鱼化龙壶”是深受收藏爱好者喜爱的一款著名紫砂壶型。经过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的精心设计,寓意吉祥的“鱼化龙壶”成为一种成熟的壶型,并广泛流传。后世许多紫砂名家都把“鱼化龙壶”当作经典壶型,或依样仿制,或变化出新,生生不息,蔚为大观。紫砂壶里的有些壶型,由一位大师首创,得到社会认可后,又经过后世多位大师不断地
2012-09-06

陶器与瓷器概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
2012-09-06

茶具色泽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

选择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合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是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变化多端。茶具的色泽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
2012-09-05

如何让紫砂茶具容光焕发

宜兴紫砂壶由于胎质甚佳,且成型技法独到(尤其是明针工夫),所以只要泡养一段时日,便可自发闇然之光,备受世人喜爱。这种透过茶水泡养,使壶表产生温润之感的过程,即一般俗称的养壶。当然,泡茶并非一定得要养壶,在大陆许多地区的饮茶习惯中,其实是甚少有此等闲适雅趣的。而养壶亦不特定非宜兴紫砂壶不可,其它像大陆东南沿海的汕头壶、台湾手拉坯壶、石壶等,只要是器身表面不过于粗糙,基本上都可达到一定的效果,至于瓷壶
2012-09-05

紫砂壶被称为最理想的饮茶器具

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
2012-09-05

制茶罐窑的古朴艺术家

在汤溪镇,有一个茶罐窑村,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烧制茶罐的祖业,吴根法是茶罐窑村的第三代传人,从事这一行当已有30多年,他家的产品已遍布金华各地,虽然也受到了现代产品的冲击,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将这一祖业承传下去的决心。秋日暖洋洋的午后,在黄色银杏叶里一路奔向“茶罐窑”所在地——汤溪镇下新宅村。这里有一户传承了百年的制陶人家,如今的第三代继承人吴根法,依旧坚
2012-09-05

一杯龙井:一把雕龙紫砂壶

一杯龙井,一把雕龙紫砂壶,女主人将茶水款款地斟上,开始讲起她与紫砂壶越品越浓的情缘。她叫孙翠平,在职场风风火火、快人快语,闲暇时却喜欢将一把把紫砂壶捧回家,在茶香壶影里畅游。中国的紫砂壶艺术离不开古老的茶文化,孙翠平与紫砂壶结缘始于童年那一缕缕穿越灵魂的茶香。她依稀记得儿时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大家族,父亲品茶的样子和蔼而淡定。“文革”中父亲不在身边了,母亲依然用浓浓的茶水温暖她
2012-09-05

品味瓷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一)青瓷茶具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
2012-09-04

紫砂壶艺的造型欣赏

紫砂器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其外观美。紫砂壶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陶工创制了不少精练别致的壶样,这些设计都蕴含着很多美学观念。所以紫砂壶的造型美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题目。重心与稳定性紫砂壶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稳的要求,稳除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定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
2012-09-04

关于紫玉金砂的传说

故事:古时候的某一天,宜兴街头,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大富大贵。”果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宜兴凭借这一“富贵土”而扬名天下。“‘富贵土’指的就是紫砂壶的原料――宜兴紫砂。虽然这是个美丽的传说,但却不难看出紫砂由泥变宝、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茶语画廊的紫砂鉴定、收藏家李建
2012-09-04

紫砂假山的山野情趣

享有“东方紫玉”美誉的宜兴紫砂泥,在技艺人员的捏制中可以蜕化出茶壶、花盆、雕塑等诸多艺术品,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张扬着艺术的生命,其中也包含了“紫砂假山”这一充满山野情趣的艺术作品,深受盆景艺术家和藏家的喜爱。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紫砂艺术领域中有不少大家名匠在制作紫砂壶的同时,也捏制过“紫砂假山”,例如清代的黄玉麟,当代的朱可心等
2012-09-03

宜兴紫砂艺术的审美观

宜兴紫砂陶艺术自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观问题。众所周知,宜兴紫砂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泥原料的蕴藏占尽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镶接及拍打身筒为主要的成型方法,区别于其它陶瓷行业的各种成型法则。并联系到装饰上
2012-09-03

何道洪与陶瓷

何道洪,艺名山蜀,1943年生,江苏宜兴丁蜀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师承著名艺人王寅春、裴石民,并深造于中央工艺美院,紫砂工艺美术生涯已近五十个春秋,在紫砂艺苑形成了壶艺界乐道的“何式风格”,全手工成型与深湛的工艺美术修为使其作品堪称当今首屈一指,创壶价之最。作品集“松、竹、梅”等具象形和俗称“光素器&rdq
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