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汤显祖《竹院烹茶》咏茶

遂昌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早在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遂昌茶场就是全国40个茶场之一。我国明代着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五年间写了大量的诗文,创作了举世名着《牡丹亭》,给遂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其中,他把茶叶写进了诗文和《牡丹亭》,为遂昌的茶叶增添了人文的色彩。汤显祖《和叶可权草堂四咏》之《竹院烹茶》诗咏道: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君子山
2012-08-09

马德说,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

马德说,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低调的茶,如奇兰,任沸水冲泡,也只是静静地沉在水底,散发幽幽的兰花香。低调的人,亦如奇兰,任世界浮华喧闹,也只是冷眼相看,仿佛一面不惹尘埃的明镜。选一个季节,持一份闲情,用一种心境,低调地喝一壶低调的茶
2012-08-08

陆羽和他的茶学专著《茶经》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自传中则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
2012-08-08

鲁迅写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有好茶喝,会喝好茶
2012-08-07

梁实秋写茶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
2012-08-07

老舍写茶

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粗莽、热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戟,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2012-08-07

秦牧写茶

茶、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如果连同可乐、果汁等等计算,饮料可谓多矣!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唯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老祖宗。全世界对于茶的称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叫做cha,已是对中国茶的称谓音译的结果,茶是金字塔的同龄者,和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一样的古老。因而,茶的文化在中国着实源远流长。它从被人称为荼、?、茗
2012-08-07

艾煊写茶

酒,越陈越醇。茶,越新越香。酒重陈,茶重新。低档新茶,有时并不逊于隔年之高档陈茶。茶,不一定名愈重者愈好。高山云雾间的荒山野茶,自采自炒。虽无部优国优桂冠,但常会超过高档名茶。常人常趋向名声大的名茶。嗜茶老饕,总是将适合自己口味的茶,视为无上佳品。
2012-08-07

李国文写茶

人这一生,说起来,是一个加和减的过程,先是加,加到一定年龄段以后,就开始减了,最后减到一无所有为止,每个人都会遇上这样一个渐渐淡出的局面,烟,会离你而去,酒,会离你而去,甚至老婆、情人、朋友、相好,都有可能离你而去,只有这一盏茶,不会把你抛弃。茶好,好在有不嚣张生事,不惹人讨厌,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风格;好在有温厚宜人,随遇而安,怡情悦性,而又矜持自爱的品德。在外国人的眼里,茶和中国是同义词,你懂
2012-08-07

蓝天野:平平经常饮茶心

在你的心目中,蓝天野的形象不论是《茶馆》里精明干练的秦二爷,还是《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或者是《渴看》里温文尔雅的老父亲,生活中的蓝天野却是集三者之长于一身,儒雅、潇洒、平和、亲切。蓝天野精湛的表演成就了一个个经典、深进人心的人物形象,但蓝天野心中最爱的却是绘画,也正由于此,他对茶有着不同的理解。蓝天野的画室名为“退舍”,淡出荧幕、退出舞台、婉拒片约,只为潜心作画,终
2012-08-07

顾景舟:茶语清心

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顾景船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壶艺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着名七大艺人之一(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船、蒋蓉)。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味,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茶语清心顾景船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卒于1996年,享年81岁。在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顾
2012-08-07

余秋雨谈普洱茶

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就是一种浪费。加强普洱茶普及程度,但在普及中不要丧失尊严,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的品位。普洱茶低层次的竞争太激烈,另外一点是高分贝的口号太多。不要让普洱茶进入饭前的免费喝茶系列。谈到普洱茶的发展,余秋雨认为,要同时走两条路,一条是加强普及程度;另一条是维护好部分高端普洱茶的品位。普洱茶不要做成廉价品,建议云南不要让普洱茶进入饭前的免费喝茶系列。普洱茶需要守卫“我
2012-08-07

唐代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

常伯熊吸取了陆羽着的《茶经》的精华,又在从事煎茶活动过程中对各方面都广为润色,使煎茶活动富含艺术情趣和文化品味,富于观赏性和艺术美感,这就是风雅类茶道。“广为润色”还包括饮茶的环境布置、服饰、茶具组合艺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整个空间中的所有感觉意境。如行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谈吐儒雅,语调沉稳、停顿起伏富于节奏,吐字清晰,音质优美等所具有的独特语言感染力。唐代风雅类茶道的具体
2012-08-06

宋代顶级文豪皆以点茶为雅尚

点茶可以寄托文人的闲情逸致,培养艺术的灵感,体现人格的品位,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技巧。宋代文人士大夫,皆以点茶为雅尚。像顶尖的着名大诗人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是众多点茶爱好者大军的一员。例如黄庭坚《阮郎归》有“捧瓯春笋寒”,史浩《临江仙》有“春笋惯分茶”,苏轼记梦回文绝句有“酡颜玉碗捧纤纤”。陆游作于淳熙十三年的《临安春
2012-08-06

宋代君主的点茶妙诀

赵佶一代亡国之君,虽无雄才大略以安定天下,却不以茶道为末技,躬亲茶艺,乐此不疲,为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茶文化史料。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详细描写了宫廷茶艺,并结合自己心得,提出了冲点一盏好茶的妙诀。赵佶在《点茶》一章分析了因操作不当致使点茶失败的各种情况,揭示了冲点一盏好茶的妙诀:“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欲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
2012-08-06

“茶舌外交”的独特魅力

韦小宝哄小郡主吃饭,酱爆牛肉、糟溜鱼片、蒜泥白切肉、清炒虾仁、口磨鸡脚汤都用上了,还是没戏。接着就有一桌云南菜的小型展览--小太监又送饭菜过来,道:“桂公公,厨子叫小人禀告公公,这过桥米线的汤极烫,看来没一丝热气,其实是挺热的。这宣威火脚是用蜜饯莲子煮的,煮得急了,或许不很软,请公公包涵。这是云南的黑色大头菜。这一碟是大理洱海的工鱼干,虽然不是鲜鱼,仍是十分名贵,用云南红花油炒的。壶里
2012-07-31

范增平生平经历

范增平,男,1945年生于台湾新竹县,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范增平毕业于东吴大学,历任教师、讲师、教授。现任台湾明
2012-07-30

范增平谈茶艺、茶文化

23年前,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以台湾茶界代表的身份,首次将“茶艺”一词引入大陆,成为首位在大陆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的特使。而他大陆之行的首站便是上海,那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当他见到赴台参加学术交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陆留弟教授时,竟有相见恨晚之感。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rdquo
2012-07-30

黄成植扛文化大旗 开辟茶祖寻根路

2011年“茶祖印象”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 “茶祖印象”成为业界内外和各级媒体广为谈论话题的同时,它的创办人——黄成植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福地发迹 心系茶乡1976年黄成植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水头镇,受当地风气的影响,黄成植早早地外出自力更生,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创业之路亦是异常艰难且坎坷。2006年,白
2012-07-27

茶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饮茶始于何时?《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为药用,至殷周已开始作为饮料。这是茶界的一般说法。据沈从文先生对陶瓷的考证,又有饮茶始于晋一说。至汉,饮茶渐成风尚;唐宋以降,饮茶蔚成风气。这是普遍认同的说法。饮茶之兴盛,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佛教的传入息息相关。汉武帝通西域,丝绸之路成了通道,西域的僧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他们带来
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