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且话中国茶:千年茶事 寂寞茶魂(三)

根据唐代以前史料记载,中国饮茶系始于四川,然后由西向东,由南而北。到了六朝,则全国各阶层都有饮茶的记录。在中国茶艺史上,唐代以前的茶可称系中国茶艺的萌芽期。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制茶技术愈来愈进步,再加上陆羽茶经的探索开发,使得当时饮茶风气相当普及盛行。因此唐在中国茶艺发展史上的地位异常重要,且几乎后代所有茶艺的范围和精神都在此时确定。唐代许多名家都是尝茶者,同时因
2012-11-13

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十分贫寒,更无钱读书,为了他能学习,他母亲就以芦苇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识字。就是在这种景况下成长起来的欧阳修,后来成了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茶事上,他有一句名言:“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也就是说,欧阳修的饮茶,已成为一辈子不辍的嗜好了。欧阳修是一个非常爱茶的人,他说:“茶为物之至精&
2012-11-13

陆游:眼明身健何妨老 饭白茶甘不觉贫

陆游,是南宋的大诗人,他也是一个茶客。陆游对茶,一直怀有深情,他出生于茶乡,又当过茶官,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他一生之中,写咏茶的诗达两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一生出仕过许多地方,他到过福州、镇江、四川,后又赴赣等等。每到一处,他都对当地的茶十分关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尝的。品过这些茶后,他都要写诗。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写的茶诗也就越多了。对于茶的
2012-11-13

川茶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
2012-11-13

人生如茶 回味无穷

走进林乾良位于杭州老浙大横路的家里,首先与一阵独特的茶香相遇。透过茶壶上方氤氲的雾气望去,81岁高龄的林老腰杆笔挺、言笑晏晏。话题就从林乾良的13项国学研究之一“茶学”开始。“中国传统认为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好处,但对此形成立论,还是从我编写的《养生寿老茶话》开始。至于‘茶疗’一词,也是我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林老
2012-11-12

茶商艾田

2004年2月,曾被鲁迅、许广平收藏的一块清宫普洱茶砖(重3克)在5分钟之内,便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同段时期,珠三角的普洱茶销量增三成以上;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500克一盒目前售价达320元;上海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最爱饮普洱茶,该区市场上最好卖的茶叶排名榜首的就是---普洱茶;目前,台湾、香港追逐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最高境界;仅是云南就有1300万茶
2012-11-12

明朝——普洱茶品牌形成期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的茶区范围,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变革,茶类得到了空前发展,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都有了始兴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云南普洱茶作为一种新的茶类,型制工艺都已形成,并以普洱为中心形成新的集散地,普洱茶因之而得名。所形成的异军突起的品牌闻于朝野,逐渐取代“无采造法”的银生
2012-11-12

西藏高原上的千年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rdq
2012-11-09

中国饮茶史的发展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作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的品茶技艺。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以感芬芳,清口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这时候当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沸,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
2012-11-09

少数民族茶饮史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朝廷的政务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
2012-11-09

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神农时期到隋朝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但巴蜀茶业在
2012-11-09

品俄罗斯历史茶香

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
2012-11-09

清朝时广东茶居解析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能容纳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纳八张四方桌,二十几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舫中品茶,也颇有滋味。茶居的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岸。地面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
2012-11-08

契丹人辽朝的茶俗

主宰辽朝的契丹人,生息在内蒙辽河上游,长期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风俗,史称“马逐水草,人仰氵重酪”。“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间啖麦粥”。与五代同始,与北宋同终,传国209年。契丹人原归附唐朝。唐太宗时在其地设立都督府。唐后期中原藩镇割据,战乱不休,契丹人乘机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并继续南下。五代时公元916年,阿保机自立为皇帝,是为辽太祖、定都今内
2012-11-07

让闽东茶飘香上海

3月上旬的上海,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沪西虹桥开发区内,耸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物,在这个建筑物的大门楣上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天山茶城”,由此可知这里正是被誉为“航空母舰”的上海规模最大、在全国档次最高的茶叶、古玩综合商城—“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陆玲,这位被称为“福建茶婆”的奇女子,正是
2012-11-07

最早的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 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 (Sadiya) 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
2012-11-07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
2012-11-07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ld
2012-11-07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一)道教与茶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
2012-11-07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一 )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1、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rd
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