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韩国茶道的形成——新罗时期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
2010-01-31

近代茶叶的发展:茶叶生产和贸易

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
2010-01-31

近代茶叶的发展: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中国茶区平面分布在北纬18—37º,东经94—122º的广阔范围内,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台湾、山东、西藏、甘肃、海南等19个省区的上千个县(市)。寺跨6个气候带,即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日温带,各地在土壤、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垂直分布上,茶树最高种植在生海拔2600米高地上
2010-01-31

近代茶业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部茶业发展史,如同人类社会发展史一样,在奴隶社会中茶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束缚,限制了茶业的发展,只是到了近代,茶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有了较快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束缚,发制了茶业的发展;只是到近代,茶业生产才开始出现转机,有了较快发展。 (一)茶区分布 茶区乃是自然、经济条件基本一致,茶树品种、栽培、茶叶加工特点以及今后茶叶生产发
2010-01-31

清源古茶档案

宋树的复活自古以来,名山、名泉、名茶和名人都是扎堆做伴的。这年头,是泉州人几乎没有不喝茶的。君不见,那满大街的茶叶铺子,比米店还多出若干倍。不管是友朋来访不亦乐乎,还是讨债的上了门心底里暗暗开骂,招呼的第一句话大多是:“来来来,吃茶吃茶。”所以,在爱茶成风的泉州城里,又有名泉又有名人的清源山上,怎么能没有名茶呢?所以,多谢何融融老先生,连续三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
2010-01-31

茶商史料:安徽茶贩

徽州山区盛产名茶,尤以休歙所产的松罗茶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宋元以来,徽商就已开展以茶易米的活动,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 歙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朝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
2010-01-31

中国饮茶之起源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
2010-01-31

云南古茶树的重要性与古茶树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古茶树是中华茶文化的根,研究茶文化应该从古茶树的价值谈起。 中华灿烂的文化遗产 人类对茶文化的研究与茶的产生、发现和利用相比,时间还不算长。 据植物学家考证,茶树起源至今已六七千万年了。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迄今已有5000∽600
2010-01-31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
2010-01-31

潮州工夫茶茶史——乌龙茶的诞生

乌龙茶的诞生 末茶不直冲工夫茶,而同为散条形茶的红茶和绿茶,亦与工夫茶无缘,这是工夫茶客的共识。换言之,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考察乌龙茶的历史,将有助于寻找工夫茶的源头。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因外观色泽青褐,也称“青茶”。 乌龙茶味甘浓而气郁馥,无绿茶之苦、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乌龙茶做工精细,综
2010-01-31

新疆民间土茶叶的由来

茶叶是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间一向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哈萨克族人民称吃饭为“卡依依苏”意为“喝茶”。可见饮茶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不适宜栽种茶树,凡所需茶叶皆由关内供应。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而新疆自产的土茶叶,实际上是在茶叶供不应求时,各地群众利用一些野生的植物叶子,经过加工
2010-01-31

苦丁茶:昨天苦今天甜

苦丁茶是饮品中的保健佳品,它作为饮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据传,从明朝中期开始,苦丁茶渐渐走出它的故乡,走向繁荣的城镇,走向京城的皇宫。苦丁茶被人推荐给宫廷,年年作为贡品,由茶乡派专人向皇帝进贡。负责此事的茶乡官员感到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能为朝廷贡献名品,有机会讨好朝廷;忧的是茶的产量有限,而上面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上面的人哪里知道,苦丁茶树数量有限,在正常年景、自然条件下,它的茶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
2010-01-31

最早产名茶的地域

汉《神异记》载:剡县瀑布岭山中有大茶树,虞洪和家人入山采茶。高似孙《剡录》云:剡县西有太白山、小白山,“瀑泉怒飞,清波涯谷,称瀑布岭,岭中产仙茗”。华镇《瀑布岭诗》序曰:“在嵊县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灵气,昔产仙茗。”证明绍地汉代已产名茶,是世上产名茶最早的地方。 唐宋时期,绍兴已成为名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叶品质“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越州茶以剡溪茶和日铸茶最
2010-01-31

从神农时期到隋朝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

远古时代无文字记载,但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相传神农身体奇特,肚皮透明,五腑六脏一览无余。按时下气功理论家的推测,神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凭观察,靠感觉,断定植物入哪经、走哪穴、治什么病。当然,尝遍百草难免中毒。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据考证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与此相关的传说有几种:一说神农尝到茶叶后,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山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
2010-01-31

茶宴记趣

在我国,历史上茶宴有种种叫法,或茶会,或茶宴,或汤社,或茶社,与今天的茶话会差不多。茶宴的形成年代久远。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次宴请群臣都要把他们灌醉,而大臣韦曜酒量很小,孙皓即以“密赐茶以代酒”。这可谓我国茶宴的源头。两晋南北朝时,公私宴会已有专门以茶待客的。据《世说新语》载,近代大名士王嗜茶,并推己及人,有些士大夫感到这是一种“灾难”,每欲前往,心云:“今日有水厄。”茶宴正式出现是在唐代。
2010-01-31

晋帮茶商独特的茶叶经营模式

万里茶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万里茶路,全长达515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万里茶路的经营者,都是来自非产茶区的山西商人。 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
2010-01-31

黄涣古墓中的宋代珍稀茶具

1998年11月,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农民在村北凤池山南侧的农田中发现宋墓一座,墓主人叫黄涣,墓为砖石结构,竖穴单室,通长4.2、宽2.26、高2米。墓室以青砖砌筑,内置水杉木制作、表面髹以黑漆的长方形棺椁各一具,棺内尸骸仍存,随葬物有银器、铜器、铁器、竹器、木器、漆器、石器等45件。其中银器、漆器茶具和纨扇是最重要的发现。首现银丝茶笼发现的银器(从器表残留痕迹看、原本应是鎏金银器)中包括了酒具(杯
2010-01-31

品读《茶经》“山中宰相”陶弘景

《茶经》里的人物,凡是史上确有其人的,在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多半都是很著名的,我们这次要讲的陶弘景也是其中之一。和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经过了1000多年,到了如今,《茶经》里的人物已经没有几个还能叫得响了,但是,陶弘景却又是一个不多见的例外。只要是谈到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涉及到医学和养生方面的时候,几乎总是少不了要介绍一下他。 陶弘景,字通明,江苏南京人。《茶经》介绍他的时候只说了他写过的一本书
2010-01-31

普洱茶七子饼的来历说法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
2010-01-31

闲话“唐人宫乐图”

对于当今大多数人而言,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已经相当久远甚或陌生了。大家偶尔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饮茶的场景:或用紫砂壶,或用陶瓷杯,投茶、冲水,茶汤泡好后倾入小如香橼的茶盅里,细细品啜,于是大家以为这便是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其实这是个误会。那么,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还是先从一幅茶画《唐人宫乐图》说起吧。 画面中央是一张大型方桌,后宫嫔妃、侍女十余人,或围坐、或侍立于方桌四周,团扇轻摇,
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