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唐代的茶税法规

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本文拟就茶税形成的历史根源、主要内容和特征作一阐 述。一、唐代茶税的形成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 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 年(805),今河南、河北
2013-07-01

茶会的兴起与发展

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 “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
2013-07-01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产自安徽,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早在唐代,《茶经》中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个。一种说法是,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
2013-07-01

茶史之茶

茶(1) [Tea] 之茶树茶树。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下分类未定。中国多采用张宏达分类。可以泛指芽叶可制茶饮用的各种茶树。在张宏达分类中,包括茶亚属或茶组下茶系植物;也可特指茶系下的茶种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秋季开白花,具有喜温暖、湿润,喜酸性土壤的生长特点。中唐之
2013-07-01

茶史之茶学

茶学[Theaoiogy] 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茶树的栽培、繁育、制茶,茶叶质量及其审评、检验方法,茶叶销售、流通学等经济活动以及茶文化。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此后经宋、元两代,茶区扩大,建茶崛起,茶业重心南移,历史上不产茶的福建成为贡茶的主要产地;团饼茶制作技术日臻完善,并出现了末茶和散茶;饮茶艺术日益完善与精美,由上层社会逐渐普及于民间。由于团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苦荼

苦荼[Kutu] 亦作“苦荼”。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梗》:“檟,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苦荼[Kutu] 即“苦荼&
2013-07-01

中国茶的历史由来

常听到中国研究民族文化理论家的两句名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说不能概括全貌。我对理论这套玩意不是内行里手,对这种异议提不出什么异议,我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茶文化就是一个例证。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荼

荼 [Tu]①“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说文解字》:“荼,苦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茗

茗 [Ming]①茶芽。《说文解字•帅部》:“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②晚收的茶叶。晋代郭璞《尔雅•释木•檟》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③茶的别称。参见“茶(1)”。④茶的嫩叶。《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2013-07-01

九华佛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常听到中国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笼,杂花生树。生态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九华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蔎

蔎[She] 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日茶,二日檟三曰蔎,四日茗,五日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2013-07-01

制茶与茶类的发展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荈

荈 [Chuan]①茶的别称,常与茶或茗合称。参见“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尺兖反。荈、荼、茗,其实一也。张揖《杂字》云:茗之别名也。”②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茶荈

茶荈[Chachuan] 复合茶名。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密赐茶荈以当酒。”左思《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2013-07-01

茶的名号之水厄

水厄 [Shui'e]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镐日:‘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漾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2013-07-01

寻源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终极抵达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
2013-06-26

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

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的传奇故事。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是丽江商人杨守其。当传统的马帮线路因历史原因被阻断,这位大胆的丽江商人集合云南其他商人,大胆开创了一条运输茶叶的新线,从云南出发,经过缅甸,到达印度,再绕回到西藏。因此,杨守其也被一些研究者誉为茶马古道上滇、缅、印、藏一线云南商帮的开山祖师。从传统马帮运输,到陆运、航运的结合。从带着茶香风雨兼程而去,到满载英国的手表、钢笔,印度的牛黄、
2013-06-26

清代至今保留40余种传统名茶

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新创的。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清代名茶计有40余种。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徽州
2013-06-26

贯彻着和谐精神的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中华民族亲和力特别强,各民族有时也兄弟阋墙,家里打架,但总是打了又和。遇外
2013-06-26

中国十大名茶的由来传说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