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勐海茶厂大事迹(上)

勐海茶厂大事记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
2013-03-08

勐海茶厂大事迹(下)

勐海茶厂茶品大全熟饼篇几乎所有喝普洱茶的茶友,都是自饮用熟茶开始步入普洱品茗的世界。渥堆熟茶工艺形成于1973年。其后。由于勐海茶厂卓越的渥堆技术远超业界同行,故坊间的熟茶茶品中,以勐海厂熟茶最受消费者的喜爱。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熟茶,批量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使用的原料来源很广,除勐海县本地外,还有使用临沧等地区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熟茶主要产品有各种等级的熟散茶、100克及250克沱茶、砖茶和
2013-03-08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
2013-03-08

普洱茶与清朝廷历史的渊源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
2013-03-08

古时候的四大美女与茶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传承了中国古老文化。古人云:女人如茶,男人如水。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好比中国四大名茶。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生在越国,有沉鱼之貌。越王勾践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其从此沉溺于酒色不能自拔,终于打败吴国。西施一生浸透悲苦、屈辱,为此有的人把她比做“龙井”。龙井是我国第一名茶,品龙井时,口齿生香,略有些苦涩,这苦涩正如西施悲剧的一生。王昭君,汉宣帝时的一个
2013-03-08

一段关于安溪铁观音的佳话

魏说:相传福建安溪县西坪乡的上尧松林头,有一个茶农叫魏荫,家里供奉这一尊观音菩萨,每天早晚都要冲泡三杯清茶礼敬座前,十分诚心。有一天晚上,魏荫梦见观音金身出现在屋后的山崖上,他双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间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喷发出兰花香味。魏荫正想上前探个究竟,却被狗吠声惊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着锄头上山,果然在石崖缝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树,与梦中相似。他顺手摘了几十片茶叶回家烘制,冲泡之
2013-03-08

茶典故:是“喝茶”还是“吃茶”?

唐朝将茶视为药,将其煮之,因而福州话将“喝茶”称为“吃茶”。如今,饮用茶的方式被称为“喝茶”。然而,考究福州话却没有“喝茶”这一说,只有“吃茶”的说法。为何有如此转变,福州“吃茶”源于何种典故?据福州市农业局茶叶专家郑江闽介绍,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这也造就
2013-03-07

雅安福窝茶道馆“吃茶去”(下)

福窝茶道馆成立于2010年9月16日,时间并不算长,但以“拥有是福,自在有窝”为经营理念的福窝茶道馆很快就从雅安数千家“麻将茶馆”中脱颖而出,名声在外,不仅外地茶友纷至沓来,而且也成为当地重要政务、商务接待的首选地。走进福窝茶道馆,“拥有是福,自在有窝”八个字,随处可见。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塞满了福窝茶道馆的每一个角落。陈放在玻璃
2013-03-07

闽北茶谚: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北茶农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茶叶谚语,成为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谚大多以闽北方言传诵,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茶谚以口语化形式,把茶农生产实践的各种经验予以保存,同时通过口耳相传方式得以流传。一代代茶农从中汲取和传承前人的茶叶生产经验,促进了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茶谚不仅具有通俗、易懂、好记的特点,还具有实用、传承、创新的特点。但茶谚难登大雅
2013-03-07

宋人饮茶的艺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其中,明确以咏茶为主旨者有61首,这61首词中以茶为题者42首,以茗为题者1首,无题者18首,具体而形象地反映出宋人的饮茶习尚。首先,宋人饮茶重水质,极其讲究烹茶用水。在茶的烹制过程中,水质对茶水的质量有着直接
2013-03-07

孔子学堂“中国茶文化”之斗茶与分茶

斗茶在当时很普遍,宋四家蔡襄很喜欢与人斗茶。一次,他与苏舜元斗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选用的茶劣于蔡襄,用于煎茶的却是竹沥水。结果,在这次斗茶中,蔡襄输给了苏舜元。   宋朝的时候还讲究分茶,分茶就是用水在泡沫上冲出字画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最后两句说的就是分茶的场
2013-03-07

雅安福窝茶道馆“吃茶去”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人称茶文化圣山,茶祖吴理真在此植茶,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渌水曲已远去,蒙顶山茶依然飘香——天下茶人雅安“吃茶去”2012年2月28日,成都茶馆年会刚结束,舒曼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往雅安赶。“扬子江心
2013-03-07

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其中
2013-03-07

早年间北京大碗茶的高妙

喝大碗茶的习俗风尚在北方流行多年,大道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随处可见,尤其早年北京大碗茶更名闻迩遐。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十里天桥一带有挑挑儿卖大碗茶的,挑子前头是短嘴儿绿釉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挎着俩小板凳,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茶喝的主,摆上板凳就开张。数九隆冬,手捧茶碗就像捧着手炉一样热乎乎,大碗茶如醇香的甘泉,
2013-03-07

鸿庆号茶庄历史发展

建于1924年的“鸿庆号”茶庄,是由当年本地知名人士——张正鸿先生所创立。“鸿庆号”茶庄当时加工经营普洱包圆茶,精选易武正山麻黑、曼落、曼撒等村寨的世界特优乔木大叶茶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精湛,产量颇大,逐年雇牛、马帮驮往国内各地贩卖,并由侨商转销香港和海外,产品货真价实,颇受外商赞赏,抢手畅销、收入丰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
2013-03-07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时代

谈谈普洱茶在易武时代的兴盛,又因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易武茶业走向衰落。以及易武茶马古道形成的原因,以及现在易武茶马古道的文化符号;如古茶园、古茶座、古民居、公家大园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易武更是种茶、制茶和销售茶叶的中心。宋朝时,当时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已远在广西进行茶马交易。据史料记载,明代以来,商贾、民众出资出力修路架桥,开辟茶马古道
2013-03-07

小景谷:复苏中的茶叶小镇

文/李楠旧时,振太紫马街风雨桥旁的小亭里总有那么些些女人,每天眼巴巴的眺望着远方,竖起耳朵听着从古道上传来的马蹄声,期待在来往的马帮中,能寻到自己丈夫的身影。在茶叶鼎盛的那个年代,这里过往的马帮络绎不绝,这个亭子里的女人也就越来越多,遥远而艰辛的赶马路是用汗水和眼泪铺垫出来的,几家欢笑几家愁……这望夫亭中发生的故事,只是古道马帮里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一段而已,然而,我还是
2013-03-07

湖北黄冈“东坡禅茶”及其由来

东坡禅茶,从冷僻处入手,拈来苏轼坐禅品苦荆叶的典故,做成文章。追寻茶道而来,“东坡禅茶”致力于茶道艺术的精研,以传播茶道文化为己任,以“正、清、和、雅”的禅茶精神,践行“感恩、包容、分享、随缘”的禅茶文化理念。东坡禅茶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把坐禅、煮茶、敬茶分成18个程序,然后将18个禅宗典故加在一起串烧。整个过程中,古筝如泣如诉
2013-03-07

福建擂茶习俗始于五代时期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考古研究表明,福建擂茶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包括福建在内的9个省份,都保留或曾经存在擂茶习俗。福建擂茶的分布区域在三明市的宁化、将乐、泰宁、建宁、明溪和龙岩市的长汀、武平、连城等县,南平市的光泽县、顺昌县、邵武市和武夷山市也存在喝擂茶的习俗。比较着名的是将乐擂茶和宁化擂茶。另外,三明市梅列区和南平市浦城县曾发掘出了擂钵。
2013-03-07

趣话历史上茶与僧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茶与僧常因此相辅相成,声名与共。五代十国蜀人毛文锡所撰《茶谱》记载:昔日有僧,久病不愈。一老翁告以蒙山顶茶能祛宿疾。僧遂于山上筑室采茶,“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疾瘥。”僧侣对茶艺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除了地理因素,当然还有功利方面的原因。僧人旷日持久地坐禅,正需要某种兴奋剂的支持,而
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