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茶谚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2011-09-13

[瘦身]“喝”出来的苗条

大家都已知道喝茶对减肥有好处,但是该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呢?该热热地喝还是喝冷的?每一种茶各有哪些效果?很多人想在短期内减轻体重,用尽各种花招,不过一但恢复正常饮食,体重马上恢复,说真的真令人心灰意冷。其实,胖不是一天就胖,也不可能一天就瘦,所以日积月累有恒心调整,你也可以达到你想要的体重。告诉你,喝对茶,你也可以轻松瘦身呢?哪些茶效果比较好?怎么喝?何时喝?提供您以下资讯,好好参考吧。 1.煎茶
2011-09-13

三晋普洱茶王-曹六荣

2006年4月9日,由山西茶叶展评组委会举办的“晋商茶道文化节暨2005三晋茶业激情人物表彰会”在太原的全晋会馆举行,普洱斋斋主曹六荣先生因在推动和宏扬山西茶文化上的杰出贡献而受到表彰。在历时一个月的晋商茶道文化节上,有茶马古道、万里茶路等100余幅晋商茶路和茶知识图文宣展;有陈年普洱、乔家茶等500多种全国名优茶品展;有五台山禅茶、功夫茶等茶道表演。而曹六荣先生因其收藏的普洱茶品种和数量最多、收
2011-09-13

茶文化缘何生巴蜀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在经历药用和食用的过程之后,又普遍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追本溯源,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采用的茶树栽培的方法,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是从我国传播出去的。 在中国这块地杰人灵的土地上,又是谁最
2011-09-13

中国茶诗见证中国茶文化

“中国堪称诗的国度,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了许多佳作。中国茶诗也是异彩纷呈,成为茶文化园中别具特色的华章。”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茶文化专家余悦在西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千人,涉及到茶的诗篇达万首。” 余悦说,茶诗指“写茶之诗”或“诗中有茶”。谈起中国茶诗的萌芽,当
2011-09-09

茶话会

茶话会是一种备有茶及茶点的社会性集会形式,既随和,又庄重。它主要通过饮茶品点,达到畅叙友情,寄托希望,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互庆佳节,展望未来的目的。在这里,人们借茶引言,以茶助话,因此,古往今来,广泛地被运用于各种社交场合。 茶话会,这一茶文化的奇葩,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了。据《辞海》注释: 茶会的释义之一是: “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会聚会,也叫茶话会”。茶话的释义是:
2011-09-09

茶烟(明瞿佑)

茶烟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2011-09-09

中国茶叶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1828~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
2011-09-09

送茶僧(明陆容)

送茶僧 明 陆容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2011-09-08

题《品茶图》(明唐寅)

题《品茶图》 明 唐寅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新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朕自嘉。
2011-09-08

竹枝词(清郑燮)

竹枝词 清 郑燮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2011-09-08

另类饮茶的学问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叶,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道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1660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其能克制睡眠,好学
2011-09-08

中国茶道乃修身养性追寻

老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
2011-09-08

武夷茶(清陆廷灿)

武夷茶 清 陆廷灿 桑苧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2011-09-07

吃茶(赵朴初)

吃 茶 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2011-09-07

武夷茶艺(赵朴初)

武夷茶艺 赵朴初 云寓访茶洞,洞在仙人去。 今来玉茶园,树亡存茶艺。 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 茶注杯杯同复始,三通注满供群贤。 饮茶之通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 知道茶能醉心日,那知朱碧乱空花。 饱是奇峰饱是水,饱领有情无穷已。 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2011-09-07

紫阳贡茶:我国最早的贡茶

东汉:紫阳茶文化随佛教兴起 “现在的紫阳毛尖,在东汉时即被列为贡茶,当时茶名为‘紫邑宦镇毛尖’。”档案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紫阳茶从东汉末献帝(190—220)年间算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紫阳茶是历史上时间最早的贡茶。 紫阳地处陕南安康市,汉江中游,巴山北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若追本溯源,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在紫阳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东汉末年,伴随着佛教传入
2011-09-07

老君眉探寻

说老君眉,还得先从古典名著《红楼梦》谈起。《红楼梦》第41回,有段妙玉烹茶请贾母品尝的对话:“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本来一个吃茶的普通小说场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红楼梦》的名气实在太大,不仅如此,这种名气因为作者特殊身份和离奇的身世,又带来
2011-09-07

茶界大师张天福

九十多岁高龄的张天福先生,一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工作,对发展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在海内外茶叶界享有崇高声誉,而他与茶的故事就像一部茶的百科全书,永远也读不完。结茶为侣张天福出生福州名医之家,青年时矢志兴茶报国,违背父母让他学医之命,毅然选修冷门的农科茶业专业。从此,他一生结茶为侣,不离不弃,而且是老而弥笃。 自1932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以来,张天福在茶叶界倾注心
2011-09-07

北京茶话

喝茶是一门学问。所以日本有了茶道。据说茶叶和佛教一样,是由中国大际传往岛国的,日本人把两者包容了,在喝茶的礼仪中也讲究禅境与悟性,沏一道茶时的思辩或修养不亚于吾乡人操持满汉全席般隆重。现在,是中国人颠倒过来要向日本人打听及学习茶道了。茶道仿佛也像原装松下电器似的。成为舶来品--大和民族真是联盟也很怪异。关于茶道,周作人如此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
201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