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邹炳良:好茶来自好工艺

海湾茶业的生产基地,坐落在安宁市的一个小山村旁,周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除了海湾,当地没有别的工厂,自然也没有工业污染。  “水和空气对制茶企业很重要,当初选址的时候已经考虑到,邹厂长很看重这些。”生产基地总经理王海强说。  海湾落户之初,由于资金有限,只是搭建了一些简易厂房。但短短10年过去,一座投资1200多万元的现代化制茶工厂已拔地而起。  “现在除了必须
2013-03-29

邹炳良:认真决定好质量

作为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云南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的研发者之一,邹炳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海湾产品的质量控制上。  “影响普洱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原料、发酵、拼配等,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做普洱茶一定要认真。”邹炳良说。  海湾的原料基地在西双版纳孟力海县。邹炳良和卢国龄都在孟力海工作过几十年,当地人熟知他们的为人,海湾成立后,很快在孟力海发展了一大批忠诚度很高的原料供货商。在海
2013-03-29

烟台兵哥下海成“茶哥”,以茶会友生意火

王玉强十八岁来到烟台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16年的部队生活将他历练成一名全能战士。退伍后,他在烟台开起了茶庄卖普洱茶,最初生意不好,他必须厚着脸皮出去推销,靠着本分做人、诚信经营,他以茶会友,生意慢慢好起来了,他被人戏称“钻石王老五”,而他的朋友则给起了个雅号“茶哥”。开业仅一年,他的茶叶已经在烟台市区和几个县市区打开了销路,去年销售额保守估算有20多
2013-03-27

60岁大伯开网店卖茶 年销售额近四十万

在嵊州茶商的圈子里,应知远曾是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茶农,如今变身为网络茶叶交易的“网商”,着实让同行刮目相看。这位老伯激励着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他用“茶叶行家”的网名,去年网上销售茶叶近四十万元,成为当地老茶人中首位吃“螃蟹”的。  守了大半辈子山的茶农  赶潮流学电脑开起网店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多
2013-03-27

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冯绍裘

冯绍裘是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他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冯绍裘(1900-1987),字挹群,湖南省衡阳市人。 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滇红集团首任厂长。原顺宁试验茶厂厂长。1923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1924-1928年在安化茶叶
2013-03-27

冯绍裘生平事迹

冯绍裘真是点茶成金,小小的茶树叶片一经他的妙手加工成滇红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荣登名茶宝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可以说,把滇红名茶这一传播友谊的健康饮料奉献给世界各国人民,是冯绍裘及滇红茶人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冯绍裘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遍布中国广大茶区。其中,历经艰难困苦、浸透全部心血创制的滇红名茶,在中外茶史上具有典范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场
2013-03-27

冯绍裘寻得中国红茶宝地

1938年秋,为了开辟新的茶区,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豪浓密,十分逗人喜爱。于是,冯绍裘充满信心地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
2013-03-27

冯绍裘开启中国红茶新纪元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问世后,他竭尽心力的大志大略,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筹建茶厂大批量生产出口红茶,品质优良、长胜不衰,立于世界优质茶叶之林,开启了中国红茶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在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后才铸就成的。  建厂艰难:难在缺乏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当时,凤庆搞建筑,材料必需在二、三年前备齐后才能雇工新建,建筑工人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缓建茶厂?他想过。可强烈的为业精神,促使他想方设法建茶厂。
2013-03-27

冯绍裘培养出大批茶叶专家

冯绍裘在创制滇红名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茶叶专家。他们为创建顺宁(凤庆)茶厂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为发展滇红名茶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9年至1940年,在省茶叶公司的指导下,先后创办了顺宁(凤庆)实验茶厂、佛海(勐海)茶厂、宜良茶厂、复兴茶厂和康藏茶厂。他们的厂长都是从顺宁茶厂技术员中调任的。如技师祁曾培调任康藏(下关)茶厂厂长;总务主任童衣云调任复兴茶厂厂长兼宜良茶厂厂长;技术主任唐庆
2013-03-27

冯绍裘:滇红名茶响誉世界,成为中外友谊的信物

冯绍裘创制的滇江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摘取了省优、部优、国优产品及全国名茶一顶顶桂冠,一次又一次地捧回了金光闪耀的奖杯,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响誉世界。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我省领导人以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特级工夫茶作为礼品馈赠英国女王。冯绍裘在《滇红史略》中描述道:“&ls
2013-03-27

情系大别山 做大做强茶产业

“大别山这几年的特色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茶产业、林果业。大别山的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大别山的老百姓现在钱袋子鼓了、腰杆直了,经济富裕了,文明程度也提升了。” 全国政协委员、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一提起大别山区的发展,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大别山区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以及电网、通信的全覆盖,天然气已经覆盖到县一级的中心城区。 大
2013-03-26

许次纾与茶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
2013-03-26

“炒茶娘”史艳凤用双手炒出下岗工人的精彩人生

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称为春茶。阳春三月,当北国城市还是冰雪消融之时,南方的春茶已经悄然而至,伴随着西子湖畔甘香入脾的醇厚茶香,夹带着古老久远的精湛炒茶技艺再现长春。  昨日午后,史艳凤像往常一样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她不仅要为客人炒出好喝的茶叶,还要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进行茶艺表演。史艳凤说,每年这个时节,南方的春茶进入北方,炒茶成为了春城人们喜欢的消遣,约上
2013-03-26

于丹趣品人生之品茶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
2013-03-26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

中国着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
2013-03-26

依姆摆"免费茶铺"

福清城郊的音埔村前,有条音埔路,一说起这条路,福清城关几乎所有的摩的师傅、拉板车的外地人,甚至捡垃圾的拾荒汉都会知道,5年来,这条路上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依姆,每到农历六月初一至农历八月三十,也就是每年最热的时候,都会在路边摆上一个茶水桶,免费为路过口渴的行人供水。 一开始,许多人挺纳闷,后来才知道,这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炎夏,福清云中洋深山中,一个妇女砍完柴,由于没带水,她
2013-03-26

张爱萍将军与“禹贡蒙山”

蒙顶山,又名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作为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蒙顶山承载了两千多年来的辉煌历史。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直向上,在永兴寺和蒙顶山景区的分叉路口,一个2米多高,1.5米宽的石碑显得格外醒目。“禹贡蒙山”四个大字向世人诉说着蒙顶山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这四个字是按
2013-03-25

陈光辉:“立体茶园”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现在正值春暖花开,种植林草的好时节,我要大干一场,追寻绿色发展梦!”3月19日,全国人大代表、休宁县农民企业家陈光辉刚从北京回到家乡,就站到田间地头,带领农民整地挖沟、种植苗木。今年,他要推广自己发明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带动更多的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一场细雨后,在休宁县渭桥乡渭桥村,记者随陈光辉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走进试验田。秀美山谷中,随处可见他的杰作—&md
2013-03-25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这是刘文新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党组织、团组织充满了感情。 本次人大会议中,刘文新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现阶段,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于城市的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但对于城市周边的郊区及乡镇等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到,农村环境问题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因素,对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养殖业污水处理
2013-03-25

刘成龙:让“矮脚乌龙”行销全国飘香海内外

“矮脚乌龙”开创者刘成龙的目标,是让建瓯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个被称“矮胡”的农民在武夷山三菇峰下办起了全省首家农民宾馆,不几年就发展成当地的首富。“矮胡现象”犹如荒原中投进了一把火,顷刻间燃成了燎原之势。在若干年后的全国茶叶界,又一“矮胡现象”呼出欲出——
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