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待客饮茶有讲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古代名人多有饮茶习惯,如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ld
2014-09-26

重阳节饮菊花茶的美丽传说

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又要到了。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了重阳节两个重要的民间习俗,登高和插茱萸。其实在重阳节这天,除了登高和插茱萸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赏菊花和饮菊花茶。那么,重阳节饮菊花茶文化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连赞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文化习俗的由来。关于重阳节饮菊花茶的文化习俗有一种说话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
2014-09-26

茶里沉思

淡,是茶的品质。即使再浓的茶,也会有淡淡的清香,也能看到它淡雾轻摇的身姿。茶是饮中贵族,具有形而上的品格。茶和粥的区别,就像天和地、云和尘的对比一样。所以,即使皓齿轻开、青葱捻勺的小家碧玉,或者教养颇高的现代淑女,也不想在喝粥时展示自己的魅力。当然,倘若饥肠辘辘了,狼吞虎咽一番,也没人说你失了文雅。甚至,这种“饥不择食”的情态,还会让人想到那些西风猎猎之中开怀大饮的豪爽汉子
2014-09-25

茶文化 | 茶情、茶道、茶境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烙印,藏在每个人的底蕴与思维中。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一为敬茶之情。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
2014-09-25

心,决定茶的味道

回来了,落地的一瞬间,思绪万千。熟悉的风景,熟悉的人,熟悉的一切,一切照旧。不同的是心,被什么填满了的,满满的一颗。我想,绝大多数人武夷归来不可避免的要谈的,是茶,当然我也会谈,但更多的,却不是。我不知道我想要说的是什么,没有框架,没有提纲,我只想,随意地说,随性地说,随心地说。第一天到武夷,并没有期待中的精彩,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朋友”说,(确切地说,当时还称不上朋友的朋
2014-09-25

秋之感悟

秋风悄无声息的刮在这片土地上,从天际吹过来的凉意顺着毛孔把积压在心底一个酷夏的燥热一扫而光。就这样,秋天来了。找一个晴朗的天气,闲云野鹤般的信步闲游,一阵凉风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略带枯涩的甜意。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那缠绵的身影。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眼光随着叶影而游离。这一刻,我灵魂
2014-09-24

普洱茶与清王朝的“那点事”

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而云南的普洱茶经过同各地贡茶相比较,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 正文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原因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而云南的普洱茶经过同各地贡茶相比较,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并且,由于满清朝廷皇亲国戚为游牧出身,肉食为主,普洱茶助消化能力极强,性温味香,又有医疗保健作用,所以特别受
2014-09-24

平淡中懂生活,淡泊里品茶香

生活像茶一样,滋味全在心境。愉悦时的茶清香,困苦时的茶更苦涩。但,生活也好,饮茶也罢,都需要一份平静、平和。能够体会的到这份平淡里的滋味,【茶文化】觉得也是本领!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品茶是快乐是消
2014-09-23

人生路上,一汤一水,让茶与灵魂共舞

人生若水,不妨视作茶汤一碗!时满,时缺,争只徒劳!或浓,或淡,各有味道。随它急,随它缓,又能如何?暖也罢了,冷也罢了,都不过匆匆一场。越是在乎,越易痛苦;越是怀疑,越成误会。且看轻吧,多得几分快乐;且看淡吧,多收几页幸福。人本天地一过客、湖海一游鱼,人世莫测,何必自寻烦恼。守着老茶一壶,闲书几本,斜眼玩看这世事浮沉。爱茶,是有原因的。茶汤入喉,如水润旱林。心似秋日清溪,照影微澜。的确,茶水是医心的
2014-09-23

中国茶史传奇人物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在寺院里渐渐长大的孤儿,师父便开始教他学习佛经,他却表示要研习孔子的学说。但积公师傅坚持让他学习佛教经典,他却
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