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张顺高:茶叶最早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食物

传统观点认为,最早利用茶叶的是中国汉族人,茶叶最早是被中国人作为药物而加以利用的。中国一位学者通过考察研究后认为,茶叶最早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可口食物。湖南民间文化工作者曹子丹酷爱研究茶文化史。他多次赴云南考察后发现,云南的思茅、西双版纳地区很多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树龄上千年的单株式大群落野生型或人工栽培型茶树,这些乔木型茶树至今还被当地少数民族采摘,制成茶叶。通过多次考察,曹子丹发现这些民族还保留着一些
2012-10-22

张顺高:昆明云洱面坊“突围”普洱茶市寒冬

昆明云洱面坊“突围”普洱茶市寒冬面对持续低迷的普洱茶市场,云南茶企、茶商是选择静待春暖花开,还是突出重围?昨天,在昆明举行的“云洱面坊普洱茶养生面鉴评会”表明,以云南云洱面坊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云南茶企,正以产品创新的方式,“突围”当前茶市“寒冬”。十余专家力挺养生面“普洱茶与通海杨广面的结合,
2012-10-22

张顺高:旱灾致使茶产业损失

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给云南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据云南省茶办最新统计,今年云南省春茶减产50%,经济损失10亿元。“你们瞧,由于天旱缺水,茶叶生长缓慢,开驻芽长不出毛尖,只有两个叶片,如果再脱水,茶树就可能死亡。”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云南茶叶专家张顺高9日上午与记者交谈时从刚泡开的春茶中用夹子取出一个茶芽指着说。据他介绍,因为持续干旱,云南部分茶树已出现死亡情况
2012-10-22

张顺高与梁凤铭:在茶里的半世情缘

张顺高和梁风铭的家坐落在昆明北郊,屋前长方形的小院像一片小小的热带丛林。高大的橡皮树用宽阔的叶子为小院带来阵阵骄阳下的凉爽,白色的优昙树挂着几十个花骨朵,攀爬蜿蜒在院栏上的山乌龟的叶片宛如一颗颗绿野之心。仔细看看,小院中竟还有十余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小茶树。张老师一一指点给我们看,这棵是云抗10号、那棵是由古树茶培育出的小苗,还有移栽来的宝洪茶和十里香茶,而另一棵叶和杆都带有点紫色的,就是人们传说中的
2012-10-22

张顺高:我一生的神圣事业——茶

张顺高,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等。原来,张老正在准备一个,由老科协举办的关于普洱茶的保健科学的讲座。百闻不如一见,眼前的老人立刻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感。不待我们说明来意,张老便与我们谈起了他与茶的不解之缘,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修订《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只为世人负责2
2012-10-22

郭沫若:粗茶淡饭品自香

郭沫若一生走南闯北,遍尝各地名菜名点,且有较高的鉴赏能力。1938年,郭老到长沙,与田汉、廖沫沙等在湘菜馆李合盛吃饭,当即总结出该馆菜肴的三大特色:咸、辣、多,以及席面三大特色:桌面宽、筷子长、汤匙大。他是四川人。对川菜情有独钟——1937年,他从日本秘密来沪,得到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帮助,董每天就派人送川菜到他住处。郭沫若在饮食方面既能“上”,也能
2012-10-22

无悔茶香路

竹制的弓棚下,鲜翠欲滴的茶树一字排开,浓重的绿色由脚下一直弥散向远方……浸润在这无边的茶叶清香中,让人仿佛顿然明白了薛继茂二十多年矢志不渝的茶叶情结。从最初的贩茶卖茶到成立青岛天祥源名茶基地有限公司,建立长江以北第一块较大面积无性系茶基地,薛继茂饱尝了创业的悲苦与喜乐。三次试种失败损失百万初衷不改因卖茶而研究茶,薛继茂越发对茶情有独钟。可在内心,有个问题始终无法释怀:无
2012-10-17

陈椽: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

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
2012-10-15

陈椽: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20世纪40年代,英、美、日、印度等国某些学者提出“茶树原产地是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茶树是从那里传来的”,并说:“中国茶的起源据可靠史料,约在公元350年”,还说:“绿茶含有大量鞣酸,绿茶会把肠胃鞣坏”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陈椽在长期分析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茶业发展的史料,经过周密考
2012-10-15

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

陈椽自1940年登上大学讲坛至今,已经有50个春秋了,目前,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风雨无阻的亲自到教室给学生讲课,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两个钟头,大家都为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火样般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有时遇到出席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总是及时地把课补上。他常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说:“教学、科研是我们
2012-10-15

陈椽: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

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
2012-10-15

项彩进:名茶香飘致富路

在不久前的换届选举中,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的项彩进以高票第6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位15年来带领村民发展龙顶名茶致富而被称为“名茶书记”的老典型,又踏上了新征程……带领村民改善村容村貌一下雨就涝,3天不下雨就旱,滩头村就处于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十里干滩”的源头。如今“十里干滩”已是千亩名茶基地,全村仅茶
2012-09-21

黄开发:茶香飘远,行者无疆

黄开发,1963年生,安徽霍邱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周作人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中国现当代散文。著有《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等。如今但凡有些名气的人,家中一定不会少了别人送的茶叶。所以,如果以茶叶多少,论爱茶的深浅,实在不合理,但若是自己品尝挑选再购买者就不同了。我认定,此次采访的北师大文学院黄开发教授是位爱茶至深的
2012-09-21

何耀曾:上海茶业的功臣

上海不出产茶,但上海经营茶。特别是在茶的对外贸易方面,早在1685年上海就有茶叶运销海外的文字记载,鸦片战争前,上海已形成茶叶行业并成为茶叶集散地之一。1950年开始的30年间,上海茶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1%~79%。因此,上海有一大批茶人,长年默默无闻地为茶叶对外贸易工作着。何耀曾,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前辈之一。何耀曾,1920年12月生,浙江上虞人,1940年至1944就读于复旦大学农业系
2012-09-21

蓝棣之:那些喝茶的日子

蓝棣之,著名文学评论家。1940年5月生于四川新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78届研究生,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责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长期从事中西比较意义上的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正统的与异端的》、《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等,编纂图书主要有《现代派诗选》、《新月派
2012-09-21

胡坪:亲历浙江茶叶的崛起

胡坪简历胡坪,1926年3月出生于浙江淳安。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分配到浙江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实施制茶机械化、恢复发展名优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使浙江茶叶从建国前的中等地位提升到全国首位做出了重大贡献。浙江茶人胡坪,历任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科长、高级农艺师、浙江农业大学茶
2012-09-21

林峰用泡茶磨练耐性

农历新年吃得最多的是煎炸贺年食品,最好喝杯茶消除滞胀。林峰最爱普洱的甘味,并亲自教大家泡茶,手势有板有眼。新的一年,林峰希望夺得“我最喜爱的角色”多过“视帝”,还希望有机会拍电影,作多方面尝试。林峰早前去云南拍摄新剧《太极》,空闲时间与剧组人员到茶馆品茶,从茶馆老板处知道很多有关茶的知识,最令他回味的是品尝了一杯保存了半世纪的普洱茶叶,只需少许茶叶便
2012-09-21

东方美人悟茶缘——张金玲

张金玲,1951年出生,河北沧县人。著名演员、书法家、画家,现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老艺术家书画社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1970年参加湖北省话剧团,1979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曾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青年创作奖等。参演作品:《人间第一情》、《解放》、《清水湾》,《淡水湾》、《四等小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黄英姑》、《从奴隶到将军》、《大河奔流》、《希望》、《山村新
2012-09-20

杨立新: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

杨立新,著名演员,1977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1990年 “云燕杯”青年演员进步奖,2002年荣获首届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奖,2003荣获第二十届梅花奖。参演话剧作品:《天下第一楼》、《阮玲玉》、《蔡文姬》、《茶馆》、《万家灯火》等。参演影视作品:《半边楼》、《我爱我家》、《心理诊所》、《中国餐馆》、《海瑞》、《甲方乙
2012-09-20

梁秉堃:人生百味一盏茶

梁秉堃,男,1936年生于北京市,祖籍广东。历任察哈尔省文工团团员, 中央水利部文工团团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灯光管理员、演出处秘书、演员、编剧。 195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64年任专业编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 《谁是强者》(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北京市剧本创作一等奖)、《王建设当官》(获广东省优秀剧本创作奖)、
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