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通透人生“三道茶”

在云南大理古城漫游,听当地人推荐,这里是白族聚居区,其民俗民居颇有特色,于是欣然前往。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
2012-08-24

中国茶诗之《七碗茶歌》

中国品茶文化:七碗茶 喝茶,有利于健康,中国历代绚丽多彩的咏茶诗歌都咏颂了茶的健康文化。诗人们以茶遣兴,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联谊,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观的茶诗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卢仝好饮茶,有"茶痴"之号,他的《七碗茶歌》是一首千古绝的诗句,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广为传诵,历久不衰,已被译成多种
2012-08-24

欧阳修的饮茶癖好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欧阳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窜斥流离。晚年他作诗自述,欲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却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欧阳修爱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茶事诗文,除了
2012-08-23

茶文:茶中自有美无涯

审美之意为辨别、领会事物的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视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
2012-08-23

茶文:饮茶解渴,品茶养心

饮茶解渴,品茶养心。往常喝茶,不懂茶道,冲水入杯,置于案头,渴时饮用,喝完再续。日复一日,没有觉得不妥。一日散步,路过茶店,应邀进去,店员面带微笑,端坐茶台前,洗茶、冲泡、过滤、倒茶,片刻功夫,茶水递到手中,品后唇齿留香,心旷神怡。闲聊中,说起饮茶益处,她轻启朱唇,娓娓道来:茶叶富含微量元素,具有醒脑提神、利尿减肥、预防龋齿、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并能增加体液碱度。话锋一转,她提出购买茶叶可以存放在
2012-08-23

茶文:茶香悠悠慢慢品

“噗”一声,水壶中的水涌入杯中,透明的玻璃器具让人感觉那么真实,可以看见那墨绿色的叶片在杯中翻江倒海,而那悠悠的茶香,在空气中化为一丝一缕白烟,缓缓散开,沁人心脾。曾经在茶岛看过茶艺表演,并不曾静心品味,只是觉得好玩。只见那一片片信阳绿茶在器皿里游来游去,离台子十分远却早早嗅到了那淡淡的茶香,那一朵美丽的芬芳像伸出了一条长长的藤蔓,无时无刻不在牵绊着我的心,环绕在我指尖的每
2012-08-23

唐代卢仝茶诗赏析

唐代卢仝以茶诗传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的爱茶诗人。他一生写作与茶相关的诗、赋、文等数量已不可考,但流传迄今者,以他早年的《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和晚岁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最为後世称道。兹录两诗於下: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桨,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好看毕卓瓮间
2012-08-23

诗人刘禹锡咏茶之诗

初唐诗人刘禹锡以《陋室铭》闻名於世,其中有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中虽未点出茶,但茶生在山中、入於清水,诗人对其亦曾有颂咏之作,兹录《西山兰若试茶歌》如下:山僧後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两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盅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
2012-08-23

范仲淹咏茶《和章岷斗茶歌》

范仲淹有《和章岷斗茶歌》,在这个平民文化兴起的时代中,咏茶诗又是一番新气象: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
2012-08-23

茶与宗教文化

茶与天主教欧洲最初的饮茶传播者是16世纪到中国及日本的天主教布道者。1556年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鲁士,约在1560年返国后介绍:“中国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液汁。”意大利传教士勃脱洛、利玛窦,葡萄牙神父潘多雅以及法国传教士特、莱康神父等也相继介绍:“中国人用一种药草榨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康,防疾病,并
2012-08-22

欧阳修的饮茶诗词嗜好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欧阳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窜斥流离。晚年他作诗自述,欲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却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欧阳修爱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茶事诗文,除了多首咏茶诗作外,还为蔡襄
2012-08-22

有关白芽奇兰的传说

白芽奇兰茶是我国珍稀高香型乌龙茶良种,原产于“中国茶叶(白芽奇兰)之乡”福建平和县。白芽奇兰之称从何而来?民间流传着两则传说。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
2012-08-22

中国茶道与古代茶诗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
2012-08-22

古文中的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2012-08-22

周作人苦茶诗两首

周作人(1184-1968年),字起孟,号知堂,晚号苦茶庵老人。绍兴人,鲁迅之弟,17岁时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东渡日本,入私立法政大学。归国后,任绍兴教育会会长。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后兼女师大、燕京大学教授。曾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任《新潮》月刊编辑主任,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杂志,主编《骆驼草》等。周氏在1927年以后,从新文学潮流中退了出来,退隐于苦茶斋,采"乐
2012-08-22

当茶水中融进了信奉文化

茶禅一味。禅文化详细表现在茶上。文章中禅语有:茶具有人生三味。日本某僧《煎茶训》:“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说得真是深刻,这不正是人生过程的写照么?在禅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故事,就是“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苦心参禅的门生总是语重心长地借茶说法,让门生本身“吃茶去”;又有刘琨《与儿子兖州刺史
2012-08-22

古代茶诗论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
2012-08-22

和茶有关的古诗欣赏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⒈ 寓言诗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 “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
2012-08-22

和尚的茶谜语

相传,古代江南有座寺庙,住着一位嗜茶如命的和尚,与寺外一个杂食店的老板是朋友,平常喜好以迷会话。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茶瘾、谜兴大发,就谴哑巴小徒穿上木屐,戴着草帽去找店老板要一样东西。店老板一看小和尚这副打扮,心有灵犀一点通,包了一包茶叶让小和尚带回。老和尚喝到茶叶哈哈大笑。原来,这是老和尚即兴想出的一则茶迷:头戴草帽,暗合“草字头”,中间小和尚是人,脚下穿木屐“
2012-08-21

孙枝蔚的茶诗

孙枝蔚,字豹人,三原(今西安市)人,长年寓居江都,生卒年不详。他的家庭世为商贾,明末兵荒马乱,他拿过刀枪打过仗,后脱身到广陵重操祖业,纵横商海颇为得意。扬州在清初为人文荟萃之地,这使他决心执笔从文,于是闭户读书,间而为诗,从此以诗文垂名文坛30年。由于其出身不是官宦世家及书香门第,因而其诗常“快所欲言”,“岸然自得”。孙枝蔚弃商后断了生活来源:&ld
201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