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韩国茶道历史“朝鲜李朝时期”

这个时期朝鲜李朝时期,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朝鲜中期以后,酒风盛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恢复。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着名学者,对
2013-01-16

日本茶道文化“怀石道具”

怀石道具1,膳棚:用来端怀石(茶餐)的棚架。2,饭碗:盛饭的碗。3,汁碗:盛汤的茶的碗。4,碟子:放茶的碟子,盘子。5,汤次: 圆桶形有把手,盖子,住口的容器,装羹汤用。6,饭器:今之饭锅。7,洒器:喝酒的器 。8,通盘:端盘。递送东西的盘子。9,八寸:主客互相献酒的时候,取菜肴的器。
2013-01-16

中国茶道之 “道、清、真、净

茶道之道世间万物皆有“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可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于有形与无形的世界中,非常之精妙深邃。《道德经》又曰:“道法自然”,这“自然’二字,并非好解释的。所以,对于“道”的理
2013-01-15

常伯熊对茶道推广做出的贡献

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着黄被衫
2013-01-15

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茶道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日本人饮茶的风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茶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
2013-01-08

精致又讲究的日本茶道

澳门山里餐厅里的日本茶室,主人叫白井弥生,日本茶道江户千家流的老师。从事茶道50多年的白井弥生遵循着日本茶道的传统,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精致与讲究。茶道之礼日本茶道讲究清净、礼仪,如何沏、端、品乃至清洗都很有讲究。茶艺室门前的草地上,有石头盛着清水,名曰“蹲踞”,即进门前要先舀水清洁手,同时也意味着洁净心灵之意。除下鞋履,进入茶室。方寸之间并不觉拥挤,榻榻米上布置着鲜花、炉子、
2013-01-08

静:修习中国茶道的不二法门

中国茶道是以茶修身养性、澡雪精神、追寻自我、愉悦身心之道。静是修习中国茶道的不二法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子、庄子所说的都是“虚静观复法”,其大
2013-01-08

怡:修习中国茶道的身心感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率性任真,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让茶人在茶事过程中得到愉悦的身心享受。中国茶道之“怡”可分为3个层次。其一,是怡目悦口的直觉感受。修习茶道,参与茶事活动,首先是对美的直觉感受。幽美的茶事环境,精美的茶具,美妙的茶香,悠扬的音乐,或许还有动人的解说,这一切都作用于人的审美器官,并使人产生怡悦的直觉感受,这是茶
2013-01-08

“真本道”养生茶,打造茶饮新文化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早在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而在今天已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目前,随着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养生茶逐渐成为了茶界新宠,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众多的企业角逐中,深圳真本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理念,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脱颖而出,打造了&ldq
2013-01-08

竹制品与茶道的绝妙契合

一张竹盘,一杯清茶。与竹长伴,可赏茗匠之巧艺,感悟竹之灵性。以竹之清寂、谦恭、直而有节,历来为中国文人所推崇,自然雅致的竹制茶盘天生就是茶道组合的最佳搭档。与茶相关的竹制品有很多,大至茶盘、茶席,小至茶则、茶针。虽然喝茶不一定必须要配茶盘、布置茶席,而即便配茶盘、茶席,也不一定就要选用竹制的茶盘、茶席,但那些竹制的茶器具,带给大家的是更多的意境和遐思。早先的竹制茶盘很讲究风格的仿古,雕龙画凤,并配
2013-01-07

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 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它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中享有相当的声誉。将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作一番简单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对两者进行扬抑、褒贬。茶艺
2013-01-07

中国茶道的三大“包容”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中国茶道是包容的,它的包容包括3个层面:茶性的包容、茶道的包容、茶人的包容。茶性是包容的。茶既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可以加奶、加果汁、加糖、加香料、加酒……调制出风味不同的各种
2013-01-07

陆明生:一把紫砂壶就是一个故事

陆明生1958年出生于陶都丁蜀镇,自幼就对水火土交融的紫砂制作艺术情有独钟,紫砂芳香至今濡润于身。经过岁月历练,陆明生已进入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形成了“有豪气、霸气、灵气且不失典雅大方”的壶艺风格。多年来,陆明生着重于树瘿壶技艺和创意上的攻关,他的作品独具韵味,创意和装饰的处理打破常规,已立一家之言。如今的陆明生已经是阳羡明壶阁的主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12-12-24

詹敦仁与安溪茶文化

渊明无酒兴徘徊,对菊何如对雪梅。寄语清溪贤令尹,梅清雪冷待春醅。两杯春醅荷见分,袭人和气自温温。铭心感德知多少,泚笔吟诗醉眼昏。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五代时期,詹敦仁上疏置县清溪(后改名安溪)并任首令,在任期间,他十分注重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安溪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的
2012-12-24

普洱茶与清朝廷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
2012-12-21

世纪茶人张天福的不懈追求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张天福从小聪颖过人,在校成绩优良,深得老师的喜爱。在中学时代,他已是一位热血青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七尺男儿,爱国意识时时在年青的张天福心中激荡。因此,他求教于万籁声等多位着名武术家,练习南拳北腿、刀枪剑戟,并投身于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等活动中去。中学毕业后,父母希望张天福能继承他们的
2012-12-19

倡导以茶代酒的诗僧茶人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唐代别茶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
2012-12-19

白华庵会雅士

白华庵是普陀山众多寺庵中规模不大的一座,但在明清时期却别具特色。“山中精庐,惟此为冠。士大夫游山者,多住之”(《普陀洛迦新志》)。着名文人屠隆、董其昌、陈继儒、徐如翰、吴钟峦、张煌言、陆祖修等先后为庵中僧人留下诗文。“白华岩下法堂开,白玉为阶绝点埃”(陆祖修诗)。白华庵为何会在当时文人墨客心中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紫砂题铭 不同凡响白华庵建于明代万历年
2012-12-18

远州的茶训

“夫茶汤之道,不外尽忠孝于君父。倘若因此便懈怠了家事,殊失朋友之交。”“古物在昔为新,惟有古贤人留下来的用器是名物。”以上便是小堀远州留下来的茶训。远州为近江国生人,小堀新介正次之子,名正一;他继承了千利休、古田织部茶道一脉,兼任幕府将军德川家的茶道指南之职。通晓各种流行与不流行的才艺,一生中进行过不下四百回茶会,招待过的客人大约有两千之数,大名、公
2012-12-14

我国古代的文士茶会

一我国古代的文士茶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前后,即已然风靡于世。只因其自身在传统文化领域内拥有莫大的优势,故尔尤富独特的集体文化魅力:即如才艺角色之荟萃,人文生态之繁芜,伦理道德之奉行,清尚人格之守护,审美情怀之深闳,礼仪风范之合度,驰骋领域之阔大,文采风流之披露……这一切,比之其它国度的诸般茶会样式,包括日本茶会样式在内,却皆无与匹俦矣。而滕军教授作为《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