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香港小型茶寮春秋发展史

从二厘馆到三元楼十九世纪初,香港小型的茶寮因应市场需求纷纷设立,供应一般下层人士食用点心和简单饭菜。因一盅茶收二厘钱,故有二厘馆之称。其实,二厘馆就是今日茶餐厅的前身。一八四六年,来自广州的餐商在上环皇后大道中开设了第一间茶楼三元楼。《香港百年史》记载:包点、烧麦、粉面饭样样俱全……虾饺、干蒸等各类点心象小孩的拳头一样大,咬开来啖啖是肉,售价方面,每碟二件,卖八厘钱。内地名派大师登陆香港从一九○○
2010-01-31

陶瓷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的发现,瓷是中国人的发明,陶器的制作起源早于茶的发现,而茶的发现早于瓷的发明。茶文化与陶瓷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茶与陶瓷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古籍记载“神农耕而作陶”。作为中华陶神的神农氏,尝百草时遇毒,就用茶叶解毒。《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茶早期为药用,约在秦汉之际开始作为饮料用。为饮茶而配备专门的茶具则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给王公贵族
2010-01-31

蒙顶茶贡茶史

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
2010-01-31

茶是如何进行海上传播

早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6世纪末),在中国向日本传播中土文化与佛教的同时,茶就传入日本。但从中国带回茶籽在日本种植,则是中唐以后的事。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法,翌年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在日本滋贺县。另一僧人空海于公元806年归国,不仅带回茶籽,还带回制茶工具及制茶技术。到了宋代,日本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于日本佐贺县,还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两
2010-01-31

大关翠华茶史话

大关产茶历史悠久,其中闻名遐迩的“翠华茶”,因产于大关县城东翠华寺四周坡地而得名。清雍正年间,翠华寺周围有良种茶树几十株,引种者为翠华寺中和尚。翠华寺四周地势向阳、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寺中和尚长于制茶技艺。每年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鲜叶,经三炒三揉,晒青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绿茶。“翠华茶”生叶细嫩、加工后弯曲呈环状,略带金黄色条纹,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后,叶条随水翻滚、形态优美。有美名曰“金耳环”。1
2010-01-31

蒙顶贡茶的历史

茶之为贡见诸最早的记载便是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说的是武王克殷之后,将其宗族的人封于巴,并封为子爵。而这些“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王亲贵戚,片刻不会忘记得到的好处,因此,搜罗当地的特产,象什么桑荞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等,“皆纳贡之”。由此可见,最早的贡品中已有“贡茶”。 蒙顶茶从唐代开始入贡,经宋、元、明、清历代,有盛有衰,但作为贡品,一直持续到清末,绵延了一千多年
2010-01-31

茶马司史实

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段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制订“茶马法”,专司以茶易马的职能。即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据史籍所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临洮一带与人木征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茶叶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
2010-01-31

云代名茶

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其它文史资料记载,元代名茶大约有40多种,主要的品种有:泥片,产于虔州;绿英、金片,产于袁州;早春、华英、来泉、胜金,产于翕州;清口,产于归州;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东首、浅山、薄侧,产于光州(现河南潢川);茗子,产于江南(现江苏江宁至江西南昌一带);龙井茶,产于杭州,属散茶;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
2010-01-31

马来西亚茶风

17世纪 中国闽粤地区华人迁移马来西亚时,一并将饮茶习 惯带过来。 19世纪 栽种茶树。 20世纪 人们从新加坡转销茶到马来西亚,把茶当作解渴与 药用饮料。 华人族群推崇“肉骨茶”饮食风俗,所谓肉骨茶, 是选用新鲜排骨和猪蹄,配以党参、枸杞、熟地等 滋补药材和其他香料,进行烹调成为一道美味可口 茶肴,吃时规定必饮福建或广东乌龙茶。 普遍风行全国的是一种“拉茶”饮用方式,可在任 何印裔回教徒经
2010-01-31

北宋嘉祐茶法

嘉祐茶法是与宋代东南茶法由交引法向以引榷法茶制的转变趋势不相符合的插曲。它的实行是因为从太宗末年以来交引法长期受到沿边入中侵害,虚估严重。庆历议和以后边费减少,宋政府实行通商以救虚估之弊。嘉祐通商法放去政府专卖,仅征收茶租和茶税,但对茶利及商人营销等的管理仍较一般商品严格。嘉祐茶法也有诸多弊端,特别是不能增加政府茶利,它仍然延续了四十年,主要是宋政府对此前严格的虚估之弊心有余悸,未寻求到更好的办法
2010-01-31

中国历代饮茶法

远古时代: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 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 粥茶法。 南北朝: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 坐禅饮茶。 唐代: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 开始对水品、火品
2010-01-31

“茶学”的兴起

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加工及品饮方式的简化,使得散茶品饮这种“简便异常”的生活艺术更容易,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植根于广大民间,从而使得茶之品饮艺术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有散茶的兴趣,并逐渐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结合起来,才为中华茶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使得传统的“文士茶”对品
2010-01-31

日本历代饮茶法

平安时代:贵族茶--这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中国唐代先进文化,受唐风饼茶煮饮法影响的风雅之事。 镰仓时代:寺院茶--这是受中国宋代末茶点饮法影响,以寺院茶园为中心,视茶为药物,备受和尚推崇的饮料。 室町时代:斗茶--源自中国宋代,但更富游艺性、娱乐性。武士、官员们借此聚会扩大交际,炫耀进口货及大吃大喝。书院茶--一扫斗茶的杂乱、拜物风气。渐追求典雅、沉静的艺术风格,在书院式建筑里
2010-01-31

茶史——制茶史(三)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
2010-01-31

茶史——制茶史(二)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
2010-01-31

茶史——制茶史(一)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
2010-01-31

“皋卢茶”考述

皋卢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载的“茶的别名”和南海用以为饮的树种。日本有一个茶树品种,也名之为“皋芦”。前几年,日本茶学界为弄清他们的皋芦种和我国史籍所说的皋卢的关系,曾分别致函我国有关茶叶专家,询问中国现在哪些地方有皋卢茶树?日本的皋芦,是否即中国古代所说的皋卢或苦艼?这一问,问出了我国对皋卢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我国一些茶叶专著和杂志中,接连提出了不少有关皋卢的考述,搞清了许多过去不清楚的问题。如湖
2010-01-31

茶传播的渠道

茶自被发现并利用以来,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如今,茶已成为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安宁的一种媒介和精神寄托,并与各地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 茶的传播,无疑地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品质与内涵。 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诸国,普遍通过以下三种渠道:(一)由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进周边地区。(二)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茶叶成为随带礼品或日用品。(三)通过贸易商务,将茶叶运销到国外。至今
2010-01-31

瓯越茗饮之谜

“秦人取蜀,始茗饮之事”,俨然在此之前蜀外各地是不知茗饮之事的。 “茗”,古代典籍中没有这个字,《说文》中末收。据考证,这个字来源于古越语。唐朝武夷一带流行“茗战”(斗茶),就用了这个生僻的字。北宋宋铉编《说文新附》才收了这个字:“茗:茶芽也”,《魏王花木志》云;“嫩叶谓之茗”。陆羽《茶经》所载各产茶地均属古越族分布区。 西晋中书舍人杜育《茹赋》说:茶饮要“酌之以匏”,匏是一种仿葫芦造型的容器,曾
2010-01-31

茶在欧洲的传播

葡萄牙(1517年)(1560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传教士克鲁兹公开撰文推荐中国茶“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治病”。荷兰(1610年)荷兰与中国开始茶叶贸易,垅断西方市场。英国(1650年)(1658年)(1669年)荷兰将中国红茶转销英国。英国出现第一则茶叶广告,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售茶记录。 第一批由英国直接进口的茶叶在伦敦上岸。法国(17世纪)以开放态度接受英国式饮茶。德国、瑞典。挪威(
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