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科学种茶效益高

丁国民是奉化市西坞街道茗山前村人,他认识到要使家乡致富,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适宜于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他看到村里荒芜着大片大片的山坡地,心急如焚。奉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塘水库多,适宜于发展茶叶生产,但一无技术,二无资金,怎么办?为此他多次到市科技部门和林业部门咨询,得到了市科委、科协和林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方乾勇的指导下,他向村里承包了160亩(1亩=667
2012-11-30

蔡邦红:致力于都匀毛尖的深加工

在去往茶园的途中,群山掩映间,居然腾空出现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厂房,蓝色屋顶,白色塑钢墙面。房顶上闪耀着几个霓虹灯大字—都匀毛尖,格外显眼。走的地方多了,茶叶制作作坊也见得多了,印象中,制茶都是支一口铁锅、晒一张席子,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摇筛、揉捻,所有过程全部人工。而能在这雾霭弥漫的大山深处发现一家如此大规模、现代化的茶叶制作工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陪同我们参观的茶办王主任介绍说,这是都匀比
2012-11-30

用“软文化”赢得生机

在普洱茶市场逐渐走向低迷的情况下,32岁的张静峰却辞去当时待遇优厚的工作,决定投资普洱茶,直至想把普洱茶卖到火车上去。从1998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张静峰已经在商海中闯荡了10年,而她觉得创业的路才刚刚开始。用全部积蓄来创业2007年8月,普洱茶市场已经开始下滑,张静峰却毅然决定投资普洱茶。张静峰说服了丈夫和家人,并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再加上自己拼打了9年的积蓄,凑足了20万元启动资金。张静峰用&l
2012-11-30

霍益民:书生意气成就“茶王”品质

溧阳的茶香久负盛名,但在众茶环绕中,唯独他将溧阳茶捧上了中国唯一的绿茶“五星级茶王”的宝座;他使得原来默默无闻的溧阳“幽香茶”力压群芳,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首届江苏品牌紫金奖暨“25年,品牌照耀江苏”大型主题调查活动颁奖典礼上,天目湖“幽香苏”更是榜上有名,被评为“25
2012-11-30

全国著名茶叶专家王镇恒

王镇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六安实验茶场工作期间,便从茶树栽培实践中对茶树移栽与茶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所发现,其论文《六安地区茶树栽培技术经验》对此有阐述。此后,在从事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他更加重视茶树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规律的观察与研究。1961年和1988年,他两次参加由庄晓芳主编的《茶树栽培学》教材的编写,所写章节的内容涉及茶树与环境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镇恒
2012-11-29

为“茶为国饮”而努力

陈智雄,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的在校大学生,在近日学校举办的第四届制茶比赛中拔得头筹,成为一等奖获得者。评委老师在评价陈智雄制作的茶叶时指出,在所有参赛选手中,虽然陈智雄的茶叶外形算不上最好,但外形与内质的综合得分很高,比较醇和。今年才开始学制茶十个决赛选手中,陈智雄是9号。比赛开始时,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就在今年春茶采摘时,陈智雄才第一次接触到制茶的机器,用他的话说:“以前学的
2012-11-29

白茶种植铺就致富路

开着宝马车的溪龙茶农宋昌美是一位普通农家女,她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巾帼创业不逊须眉1997年开始,白茶种植在溪龙乡开始起步,27岁的宋昌美并没有安于居家生活而是承包荒山种植白茶、龙井,搞家庭作坊式加工。几年的小打小闹,聪明的宋昌美意识到要干好一番事业,小打小闹已不行,她主动申请加入了乡妇联成立的白茶协会,并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知识培训。还自行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茶叶炒制
2012-11-29

网上卖茶坚守诚信 美名扬

戴向阳,一个大山中的农民青年党员,一个对家乡有着深深情结的新型农民。执着于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他从小立志把人生融在家乡的泥土里,用他那跳跃的思想来换回金色的收获,在创业和奉献中找到人生的舞台。去年十一月,他以高票当选为这个有二千多人口的村庄村主任,并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深山农民到全国闻名的非典型农民,先后荣获了县、镇优秀党员、市学习方志敏精神先进典型、市先进团干部、多次获市县宣传部宣传先进个人、先进
2012-11-29

立顿红茶的创办人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喝到真正的好茶立顿红茶的创办人汤玛士·立顿(1850-1931)出生在苏格兰中部的格拉斯哥,怙恃在镇上经营奶油及火腿零售店。汤玛士从小怀抱宏大理想,十五岁便从田园远渡重洋到美国创荡。汤玛士到美国后,了解到南方缺人手,就业机会多,他便到南部去做各种工作。赴美的第三年,汤玛士成为纽约一家百货公司食品部门的助手,他在此学习到很多美式商店的管理技巧,而且因为智慧又勤快,很快成
2012-11-29

戚国伟:深耕龙井 茶恋人生

戚国伟这个地道的茶人,像西湖龙井茶一样温厚、清雅、香醇。事茶50余年,将一生献给了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也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飘满茶香。在杭州茶界,戚国伟久负盛名。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西湖龙井茶新闻发言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头衔,与他对西湖龙井品牌倾注的心血,名符其实,相得益彰。他说:“西湖龙井在我的生命中是一种情结,是立志献身的事业。我的人生,我的幸福,都是西湖
2012-11-29

李瑞河:缔造中国茶的世纪

被誉为两岸茶王的台湾天仁集团、大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拟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在家乡台湾南投与祖籍地福建漳浦,各建一个茶业世博园,弘扬中国茶文化,缔造中国茶的世纪。李瑞河8日在此间向记者表示,此举以实现“拥抱漳州,牵手两岸,走向世界”的宏愿,让两岸茶来茶往,提升传统茶业,促进两岸同胞同心协力,让21世纪变为中国茶的世纪。目前,他已在漳浦梁山清泉岩下看中一块地,初定200公顷
2012-11-29

茶叶名人:朱自振

朱自振,茶史专家。长期从事茶史研究,论证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为发掘和整理我国茶史文献,推进茶文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朱自振,笔名史念书、史正、史茶,1934年旧历十二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即今武进市)三井乡长沟村。朱自振随父亲到昆山中学读书。1950年3月,朱自振参军正是当年一度隐蔽他家的地下党干部推荐的结果。在部队,朱自振担任文化教员,两次荣获三等功。但他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于1954年10月
2012-11-29

王惠新与普洱

如今的茶市又恢复了平静。茶店里不再是拥挤的人群和满眼的普洱茶饼,其他茶叶品种又被重新摆上货架。在这个传播过度的时代,没有什么资源比注意力更有“价值”。普洱茶不过是种茶,但在某种传播的煽动下,扶摇蹿变为保健、收藏、财富的神话。多少人变卖家产全力以赴,企求借普洱茶而一夜暴富。然而,短短时间内,茶价一路跳水,令许多茶商几乎倾家荡产。经历过那场劫难的茶商们,提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心有余
2012-11-28

程启坤讲解茶叶、茶文化

程启坤,江西婺源县人,生于1937年3月。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曾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现还兼任中国茶叶学会顾问、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顾问等职。196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一直从事茶叶生物化学和茶叶品质化学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着作有:《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茶化浅析》、《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
2012-11-28

冯启华“御茶村”茶园放飞创业梦想

今年35岁的冯启华是绍兴县兰亭镇木客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是很典型的山娃子,祖祖辈辈都没离开过茶叶。”冯启华告诉记者,他是稽东镇高阳村人,从小就与茶叶打交道,所以他在选择专业时选的也是茶叶专业,这不但是出于一份感情,更是想能在将来发展自己的茶叶事业,制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茶叶梦”。学农业专业,书本上的
2012-11-28

在缕缕茶香中酿造品牌

“如茶如坐”茶楼在市区开业,到现在生意还不错。但一家茶楼的生意兴隆并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很明确,形成自己的茶品牌——“如茶如坐”,产品包括多类茶叶、茶具等等。开同名茶楼只是打造这个品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打造茶品牌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里遇到的买茶问题。虽然现在茶叶的地理属性划分相对明确,比如安溪有铁观音、云南有普洱茶等,但是,
2012-11-28

俭清和静的如茶人生

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里记录的10位茶叶专家之一,是茶王赛上“一锤定音”的人,也是中国茶叶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破解乌龙茶“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落后工艺上取得突破。他致力于茶叶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兴茶富民,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创中国茶叶的世界名牌,则是他几十年来的梦想。茶界称他为“泰斗”,他说自己
2012-11-28

吴明宪恋上云南普洱茶

在厦门文灶附近,有一家专门经营云南普洱茶的正山茶业。店面不大,里面却是干净整洁,摆设考究。主人桌子上的茶壶、茶杯,古香古色;橱柜上的茶叶包装,有的像砖,有的类饼,形状各异;墙上贴的书法,更让这间小店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正山茶业的老板是台湾云林人吴明宪,虽然出生在盛产高山茶的台湾,但他最爱的还是普洱茶。更因为普洱茶,他在厦门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普洱,有记忆的茶品”吴明宪小时
2012-11-28

访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

《海峡茶道》:李总裁,听说您前几天刚回了趟台湾,是去忙什么?李瑞河:是去办明年天福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手续很多很繁琐,台商在外投资必须找台湾“投资审查委员会”报批,光光准备就花了5年时间。审批材料今天就会寄来。《海峡茶道》:的确,这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到天福发展的速度。但打开天福的网站,常常发现店面每天都在增加,有时也会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李瑞河:我们是“走三
2012-11-28

开拓茶园化学生态学研究新领域

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然而在陈宗懋的名片上,最显眼夺目的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而是茶叶:名片所有的文字为黑色,只有三片细小的茶叶是青翠欲滴的绿色,这绿色向众人叙述着中国唯一“茶院士”的人生经历。20世纪60年代,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茶叶出口。当时我国茶叶农药残留分析还是空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