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上)

任何一种传统商品的形成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包括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品质、工艺、名称、外观等等的多元化变革,所以造成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作为一种商品,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市场,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商品只会成为历史遗迹。所以其发展史就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变更史。不同时期的市场有不同的需求,促使了它在不同的需求下进行不同的创新和改进,以利保障自身得以延续。所以,要强求不同时期其品质
2012-12-21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下)

普洱茶历史的中断进入20世纪,随封建皇朝统治的灭亡,贡茶已不复存在,普洱茶也从昔日的王公贵族堂上客回到平常百姓家,成为供应市场的大宗货品,这一时期,普洱茶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加工方法日臻完善,柴萼在《梵天庐丛录》(公元1925年)中记叙:“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大宗茶”。1939年,李拂一所着《佛海茶业概况》,文中详细记叙当时佛海地区制茶的情况: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
2012-12-21

简伯华:振兴民族茶叶 弘扬中国茶道

9月24日—25日,以“绿色益阳 健康黑茶”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在“中国黑茶之乡”湖南益阳拉开大幕。安化黑茶领导品牌、中国黑茶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者怡清源也惊艳亮相黑茶文化节。在黑茶文化节上,湖南省怡清源茶叶董事长简伯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这是怡清源第二次参加黑产文化节,谈到与上届相比,这届黑茶文化节的
2012-12-20

简伯华:解说安化黑茶运营之道

近年来,独具神秘保健功效以及收藏保值力的安化黑茶逐渐占据大众视眼,成为名符其实的湘茶明星。中博会后,安化黑茶人气一度高涨,受到各界的热切关注。中国文化报、中国贸易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就安化黑茶现象,采访了本届中博会指定专用接待茶、安化黑茶领导品牌怡清源茶业董事长简伯华先生。茶为国饮,茶产业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记者:近年来安化黑茶广受消费者欢迎,怡清源作为安化黑茶的领导品牌,您能谈谈安化黑茶吗?简伯华:1
2012-12-20

苦丁茶百年的历史

苦丁茶是饮品中的保健佳品,它作为饮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据传,从明朝中期开始,苦丁茶渐渐走出它的故乡,走向繁荣的城镇,走向京城的皇宫。苦丁茶被人推荐给宫廷,年年作为贡品,由茶乡派专人向皇帝进贡。负责此事的茶乡官员感到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能为朝廷贡献名品,有机会讨好朝廷;忧的是茶的产量有限,而上面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上面的人哪里知道,苦丁茶树数量有限,在正常年景、自然条件下,它的茶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
2012-12-20

传承了几千年的茶文化

我国的茶产业延续着长盛不衰的发展路径,并且创造出了两个历史首次。一个首次是我国的茶叶总产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一个首次是我国茶叶出口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在分析我国茶产业何以如是的理由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必须要重点一提的,这就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而不断的茶文化。如果论起农产品中起文化传承功能最典型的产品,恐怕要首推茶叶了!因为茶叶的功能一直没有局限在一般的饮上,而是和药用、社交、待客
2012-12-19

名山县“老茶人”杨天炯

杨天炯,名山县原政协副主席、名山县业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茶叶专家。杨天炯于1962年7月,怀揣着西南农业大学茶叶专科文凭走上蒙顶山,成为名山县蒙山茶场技术员。当时,全县仅有6500多亩茶叶,品种严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年产250吨茶叶都是低质产品。所以,复兴蒙山名茶的决心和勇气激荡着杨天炯火热的心。蒙山甘露、蒙山黄芽、蒙山石花和万春银叶、玉叶长春是蒙顶山历史名茶。这5种名茶有
2012-12-18

忙碌的煮饭仙

旧时,武夷山岩茶厂中的做饭人,既没有享堂馆里“厨师”的尊称,也不会遭行伍中“伙夫”的鄙视,他们有个很奇特的雅号——“煮饭仙”。人在厂中,厂在山中,仙者,山中人也。据传,此种称法来自武夷山水帘洞小和尚王广。小王广心地善良,从小在武夷山云窝石堂寺出家,干的是煮饭等杂活。寺中和尚饱食终日后,逐渐心生邪念,以&
2012-12-18

“禅茶一味”的起始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茶和佛教之间渊源是天然不可分割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历史的印证。虽然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东传到了中国,但是那时它还尚未形成规模,“中国化”的程度也不高,流布的范围和影响都非常有限,加上当时饮茶之俗也没有形成风气,因此,当时两者接触的机会也并不太多。到了魏晋时期,当佛教在玄学的影响下开始“中国化”的同时,饮茶
2012-12-18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茶本是中国的东西。今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中国的茶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的。但是,中国最好的茶却仍然很少为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这个墙倒门开的时代。带我走进中国茶的精妙世界的,是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围墙上的一扇极为隐秘的门。墙内花园是亚洲式的内敛风格。前门开着,穿过游廊,即是摆放着整齐茶具的厨房。英国最大的茶叶公司我大多参观过,但没有哪一家是中国茶文化真正的传道者,愧对英国茶迷对茶的热爱。
2012-12-18

杨天炯:生产更健康的茶

今年,名山县跃华茶厂“高温热风动态脱水高香绿茶生产工艺研究技术创新项目”和四川省名山县蜀名茶场“改造工艺技术,清洁生产名茶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省经信委组织专家评审,被列入2010年四川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消息传来,主持“改造工艺技术,清洁生产名茶技术创新项目”研究的名山县茶叶专家杨天炯很兴奋,他说,该项目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助推茶
2012-12-18

杨天炯:对蒙顶山茶充满信心

茶人杨天炯一生都在评茶,蒙顶山茶的国家标准就是由他主持起草的。在我市举办的三届斗茶大赛中,杨天炯都担当了评委。在他的记忆中,三次斗茶大赛各有特色。杨天炯表示,“后面两次,真正是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虽然本来评茶安静一点更好,但为了提高大家对茶的认识,引导产品质量走向规范,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技术能力,所以进行了开放式的斗茶,提高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参与度。”除了参与度提高,茶叶
2012-12-18

杨天炯:茶机具创新脚步不停

由雅安市茶叶学会组织召开的茶叶学会2009年年会暨茶机新产品推介会上,一台卧式金属热风机吸引了众多茶叶加工企业的目光。这台由我市某茶机厂开发生产的茶机具,曾拿到我市2009年第四批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金,并已于2007年11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卧式金属热风机的研发人帅希云介绍说,这台热风机在国内还属首创,它完全改变了连续滚筒杀青机直接加热锅体的杀青方式,而采用卧式金属热风机
2012-12-18

揭秘神秘的高马“贡茶”

茶为国粹之饮,黑茶尤胜。据相关权威史料记载“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千年来被誉为安化黑茶之宗源。鄙人调到安化县田庄乡工作已经整整三年,穿越茶史烟云,追踪史料记载,耳闻茶界口碑,关于高马二溪贡茶的议论已是烂熟于耳。通过近年来的细细品味,仔细想来,这确是真的。北京考古界和茶叶界的专家爬到高马二溪村实地调研,虚心的拜访了许多
2012-12-17

沉船茶叶产地之谜

瑞典“哥德堡号”于260年前沉没,上个世纪80年代,瑞典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打捞,并打捞出茶叶30多吨,这些打捞出来的茶叶竟然还能饮用,引起世界轰动。这些茶叶当年产自哪里?五一黄金周期间,国内外十多名专家来到石台,对一些残存的老茶树及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调查,以破解当年沉船茶叶产地之谜。哥德堡号是一艘传奇之船。260年前,瑞典东印度公司“哥德堡号”往返中国进
2012-12-17

纪昀茶谜救亲家

清朝,卢雅雨任两淮转运使时,广交宾朋,义结豪杰。家中常是宾客盈门,座无虚席,铺张挥霍,一掷千金。渐渐地财力不济,以至亏空甚多。朝廷决定抄家处罚,没收全部资财。当时卢的亲家纪昀正在朝廷为官,私下听说此事,急遣一心腹仆人漏夜赶往卢府送信。卢雅雨收信拆开一看,只见是一个空信封内装着少许茶叶和盐,此外别无它物,顿悟亲家所示,急忙将家财转移寄放他处。等到抄家时,家中资财已寥寥无几了。纪昀这封奇怪的信暗示了什
2012-12-17

宫廷紫砂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这种中国最古老的饮料,不仅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贡献。在唐朝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着《茶经》,也是由唐朝人陆羽写的。宫廷所用的茶叶都来自地方上的进贡,据说西周时期就有了贡茶
2012-12-17

以前的茶叶都是马帮驮来的

在滇藏线出现之前,云南内地的商人通过马帮,把茶叶、红糖、木碗等货物运送到距香格里拉县城约180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上,在那里,还有藏民从西藏带来的上好皮毛等内地稀货。镇上马帮云集,从各地汇集到这里的人们物物交换,各取所需,人们称这为“雪山市场”,这就是茶马古道重镇——德钦。马帮有长短途之分走在德钦县城的主街道上,丝毫感觉不到雪山深处的孤绝,城里有热闹的网
2012-12-17

西夏人恃茶为命

西夏人是由西南迁到西北的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即喜欢喝茶,喝茯砖茶。这种茶,是用最粗陋的茶叶茶杆儿压成的,讲究的人,包括茶区的人,茶农,都不去喝。可在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北方汉族农民的眼中,这是最好的茶叶,比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强得多。茯茶的色泽深,味道足,消化能力强,提神醒脑添力,好处很多。宋朝人洪中孚说,“蕃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
2012-12-17

关于日本的自生茶之说

翻读《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但见其开篇之章的第一道醒目标题即是:“日本茶的自生说与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当初一瞥之下,则不由我顿觉讶异并迷惘:作者在述说隋唐以前中日文化交流之历史,却何以无端地冠以“日本茶的自生说”这么一个述句呢?尽管至再至三思忖之,却仍然不解其旨何在焉。待到读罢“日本茶的‘自生说’和&lsquo
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