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普陀桃花:20名“桃花仙子”学习茶艺

为进一步弘扬普陀佛茶文化,更好地服务桃花旅游产业,25日,桃花镇又举办了一期茶艺培训班,来自镇机关和5个渔农村社区的20名“桃花仙子”,在茶道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桃花镇是我区有机佛茶的主产地之一,目前该镇共有有机茶种植面积1300多亩,其中舟山大立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有机龙井、佛茶、红茶、珠茶、青顶等各类有机茶,出口欧洲、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普陀润茗
2013-01-16

福建武夷茶艺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艺如下: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丝竹和鸣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
2013-01-08

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决赛将在武夷山举行

10月30日,榕城传来最新消息,“大红袍杯”第四届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决赛将定下月在武夷山隆重上演。这是武夷山首次举办两岸三地这样大型的茶艺盛事。这意味着武夷山茶文化、茶旅游和茶产品将进行一次全面推广,武夷山与海峡茶文化交流的大繁荣、大发展将更有力推动。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作为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有其地域和文化的特殊性,享有“茶中之王&rd
2013-01-08

茶艺,不需粉黛胭脂

吴雅真:茶艺,粉黛胭脂就大可不必自古佳人似佳茗,有佳人陪伴一起品茗,真的是一种享受。但有时这佳人却唐突了佳茗。前几日听闻一好友弄来几泡特级水仙,忙邀上几个好茶的朋友约在茶馆一道品茗,然而好茶却喝得不是那么畅快。围坐在茶台前,美丽的茶艺师为我们泡茶。毋庸置疑,她受过专业训练,姿势优雅。手法娴熟。但是她那悦己之妆却有点过了,眼影、睫毛膏、粉底、口红,或许她还喷了一点香水,耳垂下的水晶耳坠在灯光下闪闪发
2013-01-07

福建二十七道武夷茶艺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艺如下: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丝竹和鸣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
2013-01-07

中华茶文化精神实质的新内涵——“清敬和美”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历经陶炼而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形成宁静清和的生 活方式、精行俭德的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今天,如何继承优秀的茶文化传统,适应时代发展,是所有茶文化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结合茶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发展深化的自身要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先生关于“清&rd
2012-12-17

李勇:坐堂演示茶艺的先驱者

茶艺,早先只是山西大同茶人李勇的个人爱好。那时,他喜欢仲春时节避开城市的喧嚣,泛舟洞庭,远游武夷,松关桂岭,借宿农家,看采茶、访道友,“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南国春茶让他品出了清逸,也让他尝到了苦涩:家乡大同的消费者对茶市行情和茶叶知识知之甚少,五元十元一斤的福建陈茶,卷成蟹眼泡就当碧螺春卖,价格一翻就是几十上百倍;安徽湖南等地的陈茶运到云南压成茶饼,冠以&ld
2012-12-05

中国茶道有什么典故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下面介绍一下中国茶道不得不知的经典典故。是很值得我们去回味的。例如: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祖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1、陆纳杖侄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着称的
2012-11-30

中国有着怎样的茶道历史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
2012-11-29

茶艺乐园创始人

陈国义先生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48年,1950年随父亲到香港,父亲是海员,因父亲长期在外,自小时候开始,陈国义先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强,且善于思考,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茶艺乐园”就是由陈国义先生所创办,创立的时间是1988年,距今已有24年历史。其总部坐落在香港九龙深水步荔枝角长顺
2012-11-26

值得茶人们向陈国义学习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陈国义先生寓茶于乐,他结合现代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让大家在快乐中、在趣味中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直至热爱中国茶文化。当你走进陈国义先生创办的“茶艺乐园”时,你所感觉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豪华映衬着古典,现代精品与古董级茶叶、茶具相互辉映,能极大的刺激你的视觉和内心世界,从而让你产生对茶文化喜爱和探索的兴趣与冲动。第二件事是陈国义先生为普及中国茶文化,推广中国
2012-11-26

寺庙与茶有什么关系

(一)寺僧与茶寺庙大都建筑于名山之上。因此,自古有「天下名山寺古多」的说法:而寺庙又庙庙种茶,于是「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也一直是茶人们所认定的观念。因为,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的技术,而在品饮茶叶之余,往往以诗文、写作来歌颂饮茶生活,当馈
2012-11-23

邬梦兆茶诗词选集(六)

茶室(楹联)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友在广州市鸣泉居开设“听雨轩茶艺室”,推广茶艺,于庚辰春节开张,再三嘱咐为其撰写一幅“鹤顶格”楹联,以作留念,忝居会长,勉从雅命。听泉树下酒无味雨石花前茶更香
2012-11-22

邬梦兆茶诗词选集(三)

茶缘(七绝)乙卯季夏,赴滇参加“云南省首届茶艺大奖赛活动”。随后,应主人盛情邀请,前往抚仙湖游览。岛上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心悦神怡,得诗一首。仙岛茶缘赏翠微,年轻顿觉似朝晖。一壶陈普交新友,山水情浓醉我归。
2012-11-21

充满“仙气”茗茶之说

民间关于茶的传说是 “仙气”比“佛气”要浓。中国人对仙的印象比佛还要好,因为所谓仙,仍是大活人,中国人,尤其是劳动者,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如安徽的太平猴魁茶,民间传说是一对得道的老毛猴送给人们的。又有人说,是一个叫侯魅的美丽姑娘,用自己全身的元气、毕生的心血培育而来的,所以以水泡茶,不仅会有青烟自壶中袅袅升起,而且会从烟去中看到亲人的身影。武夷山的&l
2012-11-19

书语茶

夜幕、高楼、霓虹灯、匆匆的车辆,看着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习惯在夜间游荡的我突然停驻在一间名叫书语茶的茶庄。走了进去,橙黄的灯光如一层薄雾充满每个角落,用竹编制的幕墙把若大的空间隔成一间间品茗小室,过道的墙边立着一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式的书籍,想必是供客人阅览的吧。我选了一间位于角落的茶座,坐了下来,点了一道碧螺春。环视四周的陈设,竹制的桌椅别具韵味,几张小桌上都摆着水仙,置身于此,似乎有一种洗涤
2012-11-15

武夷山流传千年的妇女茶俗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福建武夷山,不仅山水迷人,而且此间"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以及山间绿茶同样令人齿颊留香。与中国其他茶乡相同的是,这里也有历史悠久的茶俗。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艺,还有散落在民间各种风格迥异的茶俗。流传千年:婆媳母女相承由当地市区驱车北行,至吴屯乡红园村下山庙桥头下车,徒步行过蜿蜒一公里的石块与鹅卵石村路后,上午十时,记者来到当天摆茶主人--六十九岁的祝树芹家
2012-11-14

中国铁观音有韵则生

中国茶韵涵盖着茶俗、茶道、茶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韵,古字作“韻”,指声音。《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匀)声”;《玉篇》:“声音和曰韵&r
2012-11-07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
2012-11-06

老北京的茶园

清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茶馆的显著特点便是各种戏曲演出活动在茶馆里找到了它们的广阔天地,拥有了勃勃生机的发展空间。缘此说,“戏曲是茶叶浇灌出来的一门艺术”委实不错。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在北京风靡一时的茶园,便是那个时期京茶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所谓“茶园”,据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ldq
2012-11-02